本报记者 姚广义 李浩 孙浩然
说起村里的竹竿河,光山县仙居乡张湾村70多岁的原党支部书记赵志利又爱又恨。“种庄稼,‘活’也是它,‘死’也是它!”忆往昔,老人断断续续的话语中满是沧桑。
张湾村耕地面积6000余亩,地势东北高、西南低,竹竿河从村子西边穿流而过。旱季,东北高处严重缺水,庄稼粒米无收;雨季,西南低处河水泛滥,庄稼全被淹没。因此,多年来张湾村一直是个典型的贫困村。
“不过后来好了,村里有了‘掌舵人’,日子一年比一年好了。”看当下,老人双眸里闪耀着幸福。
赵志利老人口中所说的“掌舵人”,是已在村里工作了10多年的村党支部书记胡定强。2003年,48岁的胡定强被推选为张湾村党支部书记。上任第一天,胡定强就向父老乡亲立下誓言:不让一户受穷。从那时起,无论面对多大压力和阻力,他带领大家过上好日子的想法从未改变过。
2014年11月,信阳被确定为全国第二批农村改革试验区的消息一传来,胡定强眼前一亮。多年来,他苦苦寻求脱贫致富的途径却始终不得解,何不趁着这次东风,利用村里土地面积广的优势,搞大规模的现代农业种植呢?
说干就干!多方筹措,胡定强联系了两位创业成功人士,旱地以每亩每年150公斤小麦,稻田以每亩每年250公斤稻谷的价钱,将村里6000余亩土地陆续流转出去,并且成立了光山县强源农机合作社和光山县青春农艺农机合作社。
强源合作社流转了村里严重缺水的3600亩东北处的土地,2014年在传统一稻一麦种植的基础上,基于张湾村的自然气候条件,引种了安徽麒麟瓜700余亩,大棚蔬菜种植300亩,基围虾养殖300亩。同时,按照“基地+农户+公司”的运营模式,集约化、规模化、标准化生产。
青春合作社流转了村里竹竿河东岸2300余亩的冲积平原,针对该地雨水充沛的特点,大力发展特色生态农业。2014年至2015年调整产业结构,种植了晚秋黄梨、冬枣、美国车厘子、鲜桃等小杂果300亩,桂花、海棠等花木100亩。
土地流转的好处不仅有利于发展现代农业,还将村民从面朝黄土背朝天的传统耕作方式中解放出来。“劳动力得到了解放,有志青年也可以走出家门,在外开创他们的第二、第三产业。”胡定强介绍道。仅2014年一年,张湾村外出务工的经济收入就达3500万元。
与此同时,在家的富余劳动力还组建了建筑队,发展了养殖业。目前,留在当地的建筑队就有3个,养殖专业户10余家,进一步加快了张湾村的脱贫步伐。
除此之外,为让所有村民都能共享村里的发展成果,村民还可以通过入股分红和劳动力分红获得相应的报酬。2015年村民产业入股分红达50万元,发放务工薪酬40余万元,全村共脱贫176人。
不久前,通过招商引资,青虾养殖含生态园旅游项目又在张湾村落地。“咱农民的生活不比城里人差,咱也有固定收入和生活保障,这里青山绿水的环境更是超过了城市。这全因咱村有个好党支部书记一心为公,从不谋取私利,让咱村民服气!”村民杨世友发自内心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