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别山晨刊记者 谢彬
曾经,这里旌旗猎猎,打土豪,分田地;曾经,这里战马啸啸,过淮河,饮长江。从大别山红旗不倒的传奇,到千里跃进的精彩,无数赤诚满怀的大别山儿女,前赴后继,用鲜血和生命托起了新中国的太阳。他们的名字叠加出一个光荣而悲壮的地标——革命老区。
转眼,60多年过去了,大别山地区的经济发展明显落后于沿海发达地区,大别山连片贫困地区成为国家脱贫攻坚的主战场之一。2015年6月,国务院批复同意《大别山革命老区振兴发展规划》,为大别山地区经济发展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机遇。作为党的媒体,更有责任和义务为脱贫攻坚工作鼓与呼。4月23日至24日,刚刚成立的“大别山党报联盟”组织了大别山地区党报“精准扶贫看信阳”采访活动。
“信阳地处中原,以此为中心,在1000公里范围内,可以覆盖全国近70%的大中城市,把仓储中心设立在信阳可以降低50%左右的运输成本。此外,信阳的人工成本相对比较低,人员也比较稳定,所以在信阳发展物流产业是个不错的选择。”在浉河区鄂豫皖一日达公司,负责人吕长城的一席话道出了信阳成为中国中部重要的物流节点城市的先天优势。该区金牛物流产业集聚区引进的鄂豫皖一日达、金牛网仓等项目,为全区乃至全市电子商务大发展插上了腾飞的翅膀。而光山县培育的羽绒服装电子商务孵化园,则依靠自身物流优势,探索发展互联网金融和非金融机构第三方支付,构建全方位、闭环式电子商务产业链。目前,全县开设各类网店5000多家,从业人员一万多人。其中,通过举办各类电商培训班,培训各类人员6000余人,7300多人脱贫,仅仅销售羽绒服一项,去年就达2100多万件,销售收入20多亿元。
位于新县的河南羚锐制药股份有限公司,被业界誉称为“中国橡胶膏剂药业第一品牌”。近年来,该公司通过不断拉长并做实做精产业链条,以产业辐射拉动本地相关产业的发展,安置了上万富余劳动力就业,实现了“一人进厂,全家脱贫”,走出了一条山区、老区、贫困地区企业发展的新路子。
在光山县槐店乡万亩油茶基地,汽车穿行在绿树间,放眼望去,满目苍翠。“像我这么大年纪了,外出打工肯定没有人要,但在家门口的油茶基地干活,一年收入一万多元,还能照顾孙子孙女上学,真是一举两得啊!”62岁的贫困户余业金高兴地说:“老了还能拿工资,过去可没有想过这样的好事儿。”现在这样的好事在信阳并不稀奇。该市通过流转荒山荒坡种植油茶51万亩,年产值近9亿元,和余业金一样,3万多户林农通过种植油茶或到油茶基地务工,实现了脱贫。
美丽乡村是信阳留守贫困群体脱贫的重要支撑载体。“画里乡村,梦里老家”的西河湾原是新县周河乡一个贫穷荒芜的山村,通过整合资金,引导群众进行保护性改造,把破旧衰败的村庄建成了城市人体验“乡愁”的乐园,成为全国11个入选第十四届中国景观村落的乡村之一,游客络绎不绝。仅去年国庆节期间,西河湾就接待游客5.2万人,旅游综合收入500多万元,带动全村和周边贫困人口实现了脱贫。“西河湾作为乡村复兴的代表,正从沉寂走向复苏。西河湾美丽乡村建设,让老百姓享受到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西河农耕园种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张思恩自豪地说。
“老区脱贫要当先锋!”今年2月6日,在信阳市扶贫开发工作会上,信阳吹响了精准扶贫攻坚战的冲锋号。“特色农业+就业”、“电商+双创”、“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美丽乡村+乡村旅游”的“四加法”找准了贫困的病根,开对了“药方子”。只要继续对症下药,精准施策,精准发力,精准推进,再穷的根子也一定能拔出来,再硬的骨头也一定能啃下来。信阳和全国以及大别山地区一道同步小康指日可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