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靖

因病致贫、因病返贫成为阻碍脱贫攻坚的“拦路虎”。国务院扶贫办的数据显示,全国现有的7000多万贫困农民中,因病致贫的竟然占到42%。信阳现有的38万贫困人口中,也有相当一部分是因病致贫、因病返贫。在现行标准下,到2019年要实现农村贫困人口整体稳定的脱贫目标,大力推进健康扶贫势在必行。

保障群众健康是脱贫的基础,也是最基本的民生问题。多年来,各地都在着力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早在2009年,我市完成了3042个行政村卫生室新建、改扩建任务,在全省率先实现村卫生室覆盖率100%,方便了农村群众就近看病、看好病。如今,要打好健康扶贫战,祛除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脓疮”,必须在完善农村医疗卫生条件的基础上,因地制宜,对症下药。

精准扶贫是扶贫工作的核心,健康扶贫也须“精准”。面临着“一地一因”,甚至“一人一因”的复杂现实,因病致贫原因多样。从客观上看,有些农村地区流行病泛滥、地方病蔓延,医疗条件差、医疗保障有限;从主观上来说,有自身健康知识缺乏、有病不治的个人思想因素,也有收入水平低、因病债台高筑的现实问题。正因如此,精准识别因病致贫人口,成为了精准施策的必要前提。根据实际情况,应对所有贫困人口建档立卡,实行精细化健康管理和跟踪服务,把真正因病致贫人口弄清楚,摸清楚患病人数、患病程度、具体病因等情况,才能为精准施策提供有效依据,为打赢这场硬仗奠定良好基础。

群众少生病是打基础的扶贫成果。健康扶贫就是不仅要让群众少生病,还要彻底改变长期形成的看病难现象。不找准原因、不对症下药,祛除掉因病致贫隐患,很难做到脱真贫、真脱贫。在落实健康扶贫上,各级政府决不能靠空谈、拍脑袋,而必须通过深入实际、深入基层、深入群众,调查研究,逐步逐户地摸清情况,对当地贫困人口的健康状况做到情况明、数据清,避免“撒胡椒面”式的做法;要因地制宜制定不同医保政策,加大医疗投入,提高贫困地区医疗技术水平,扩大医疗救助的范围。

强基础,重健康,脱贫才有希望。当前,推行精准扶贫,要求从“输血”到“造血”,从“扶贫”到“扶智”转变,更需要以健康扶贫做后盾。为此,在健康扶贫上,做好“精准”文章,对症下药,让贫困群众有了健康的身体,才能在致富奔小康的道路上大步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