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主明
腊味爱好
我喜欢吃腊肉。特别喜欢吃肥的。把切成长方块的腊肉蒸出来,闻着喷香,看着透亮,入口即化,十分解馋。年轻时,我一次可以吃上七八块。现在不敢了,怕得“三高”,一两块足矣,偶尔也吃三四块。家里常年有腊肉,妻子不常做,她说,吃多了不健康。话是有道理的,但是,经不住那股味儿的诱惑,我总想隔三差五吃一次。
但是,我不喜欢吃瘦肉。瘦肉丝多不易嚼烂。牙稀缝子大,塞牙,不剔牙难受,剔了不雅观,越剔越稀,干脆免吃。腊鹅、腊鸭、腊鸡干脆不吃。
腊肉加上辣萝卜、胡萝卜、冬笋等炖火锅,我喜欢吃里面的素菜。放上粉条、芫荽、地菜、黄心菜,既有营养,味道也好,特别钟爱。
有一种腊肉,我是不尝的,那是腊狗肉。我一向不喜欢吃狗肉,其中一个原因是,狗乃人类的朋友,对主人绝对忠诚。年轻的时候,听说广西一带喜吃狗肉,十分不解。
本地山区,也有喜吃狗肉的,尤其是腊狗肉。有几年春节前,朋友送点腊狗肉,我马上转送出去。在我的影响下,家里几乎不做狗肉。
腊猪蹄,胶原蛋白含量丰富,脂肪少,胆固醇含量也不高,是一道极好的下酒菜。卤水腊猪蹄、腊猪蹄炖冬笋,都是诱人的美食。
腊鹅掌、腊鸭掌、腊鸡爪也是下酒好菜,嚼起来满口喷香,津津有味。一般作为凉盘上桌,多吃几个,也不占肚子。既饱了口福,又不影响健康。
家乡风味的的腊香肠我也喜欢。那是用五花肉搅烂加上食盐、花椒、大茴、红辣椒等佐料腌制而成,有的添加少许糯米,灌入肠衣,腌制几天后,出风晾晒,制成后香味浓、不发甜。
腊味乡情
都说广东人会吃。的确,广东人食材多样,讲究补养。粤菜,是我国一个重要菜系,在全国各大城市几乎都能够品尝。
但是,有些吃法我无法适应。第一次到广东,早餐在街头喝粥,没见到白粥、绿豆粥、红豆粥、八宝粥,朋友先给我要一碗鱼粥,白米熬带鱼,我吃一口,几乎想吐。换了一碗皮蛋粥,勉强吃了一半。
如果说这是饮食习惯的话,需要有个适应过程。我心里最不赞成的是吃得蹊跷,比如猫蛇猴鼠之类,别说吃了,想想就感到恶心。
有一次去广东,一位老乡请客吃饭。这位老弟在广东生活了二十多年,按说已经入乡随俗,习惯成自然了。但是,入席后先上了一盘腊鹅,一盘腊肠,尝尝,跟家乡的一模一样。腊鹅不像广东的烧鹅。腊肠也不像广式香肠,正纳闷,朋友说:“老家捎来的。”他说,每年春节前,都要从老家捎来一些腊味,放在冰箱里,吃大半年,隔一段吃一次,找找家乡的味道。
这些年,家乡人到首都做事的较多,尽管年龄不同、学历有别、经历不一、岗位各异,但在饮食习惯上,总喜欢家乡的味道,隔三差五过一次瘾。于是,就有人开起风味餐馆,挂起家乡招牌,做起家乡味道的饭菜。有位老乡几乎每次去北京,朋友都会安排到那里吃一顿,每顿都少不了家乡的腊味,吃的最多的是腊猪肉、腊鸡、腊鹅、腊肠。
省会郑州,更是近水楼台先得月。打着信阳招牌的餐馆酒店,多到两三千家。到这些地方就餐,只要喜欢,一般都可以品尝到腊味。尤其是入冬以后,家乡的腊味菜品丰富,煎炒焖炖,各有千秋。推杯换盏之间,家乡方言,此起彼伏,腊锅腊盘,腊味四溢,乡情友情热情尽现其中。
住在信阳,身在家乡,对家乡的腊味更为钟情。我有位亲戚,在老家县城工作,家里善制腊味。每年腊月,他来市里开会或者办事,总要捎带一个蛇皮袋子,里面装的全是腊味,有腊鹅、腊鸡、腊猪肉等。
我国制作腊味历史悠久,春秋时期已有记载,名曰“束修”,即十块干肉的意思。没有考证家乡的腊味起于何时,但可以判定,乡味乡情是一个民族的生存状态,也是一种精神或者心理状态,而这个民族之中人们得到的则是对生活的一种感受,也是一种乐趣。别小看了这普普通通的腊味,这也是充满着人文情怀和浸透着中国文化的馨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