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马童 孟磊

红包在人们的春节生活中一直如影随形,个中滋味万千不一。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网络科技的普及,红包所代表的传统年俗也在悄然改变,新的“红包文化”正影响着人们的过年生活。

最经典的红包:压岁钱

过年发红包是中国传统的春节民俗之一,最常见的是长辈们把钱包进代表喜庆、好运和吉祥的红纸里,送给孩子做“压岁钱”。这期间,忙活了一年的大人们走亲访友,给彼此的孩子封“压岁钱”,希望能把祝福和好运带给他们。孩子们总是兴高采烈地拿着自己的压岁钱,一遍又一遍地数,相互比较,他们的喜悦和满足感染着身边的人,也让年味变得浓郁、香醇。

过年发红包的习俗在中国源远流长,人们相信,压岁钱可以压住邪祟,晚辈得到压岁钱就可以平平安安度过一岁。清富察敦崇《燕京岁时记》是这样记载压岁钱的:“以彩绳穿钱,编作龙形,置于床脚,谓之压岁钱。尊长之赐小儿者,亦谓压岁钱。”长辈们喜欢到银行兑换票面号码相连的新钞票给孩子,祝愿孩子“连连高升”。

年前记者到信阳市各大银行走访发现,每个窗口前都排着长长的队,大多数群众都是来换新钱的。一位姓李的大妈告诉记者:“快过年了,给孩子们封‘利是’,新钱吉利,孩子们也喜欢,我年年过年都会换点新钱,专门留着封‘利是’用。”

压岁钱牵系着一颗颗童心,是流淌在中国人血液里的情怀。古时孩子的压岁钱主要用来买鞭炮、玩具和糖果等节日所需的东西,清人吴曼云《压岁钱》的诗中云:“百十钱穿彩线长,分来再枕自收藏,商量爆竹谈箫价,添得娇儿一夜忙。”随着时代的变迁,除了这些节日用品,孩子们还喜欢用压岁钱买图书和学习用品。虽然新的时代赋予了压岁钱新内容,但其中蕴含的祝福和喜悦恒久不变,始终印刻在中国人的记忆深处,将五千年的文化一脉传承。

传统“利是”:回归理性

新春佳节,亲朋好友相互走动,长辈给小辈发“红包”,小辈给长辈送年礼,是传递人情、相互关爱的一种方式。然而近年来,奢靡之风盛行,人们看重的不再是这份“礼轻情义重”的红包祝福,而是红包的厚度。钱放少了会被人认为小气,钱多了又成了经济负担,动辄成百上千、甚至上万的红包,让人直喊“给不起”。

今年春节,记者走访中发现,“给不起”的情况有了明显改善,以往被人情和面子绑架的红包褪去种种利益纠缠的外衣,重回祝福、喜庆的本质。无论是送红包还是收红包,人们都不再相互攀比,而是量力而为。

春节期间,记者就发红包走访群众,很多人表示,现在封“利是”跟往年有很大不同。

“不用再纠结钱多钱少的问题了。”腊月二十八,一位在西亚超市买红包的女士说,“今年我们亲戚朋友之间给孩子封‘利是’,都不打算封太多。给孩子那么多钱,容易养成他们大手大脚花钱的坏习惯,问他们要回来孩子还会闹情绪。红包也就是图个好意,钱多钱少不是问题。”

正月初六,息县农村信用联社一位退休老干部告诉记者:“以前,一到过年,都是送烟送酒送钱,有钱的送,没钱的咬着牙也要送,人情、利益、面子都纠缠到一块儿,反而把过年送礼的本意忘得一干二净。今年,来我家的小孩我都包的是几十块钱。我周围很多人也说不多给,一两百元的红包都很少。这些好风气应该说是这几年大力反腐败的结果。”

党中央提出“八项规定”“六项禁令”以来,破除潜规则、打击腐败,清正廉明的政治生态正在形成,这些新风同样吹入寻常百姓家。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弘扬,刹住了社会上的奢靡和攀比之风,让优秀的传统文化重新根植于人们心中,“利是”里蕴含的美好祝愿和文化传承也开始回归。

网络红包:新时代的新年俗

从去年的微信“摇一摇”到今年的支付宝“咻一咻”,春节红包在新时代被玩出了新花样。春节浓郁的喜庆氛围和电商提升知名度的需求恰到好处地融合,让猴年春节变成了亿万网民疯抢红包的战场。

微信的“红包照片”让网友们大呼朋友圈出现大范围雾霾,支付宝提供的数据显示,在2月7日20点38分,用户的参与热情达到顶峰,“咻一咻”峰值达到177亿次/分钟。太多的人抢红包甚至导致微信出现了网络错误,无法抢红包,被众多网友吐槽“真的错过几个亿”。春晚还跟抢红包“有机”结合到了一起。除夕夜,支付宝“咻一咻”互动平台的总参与次数达到3245亿次,是去年春晚互动次数的29.5倍。

从除夕开始,记者的10多个微信群就被红包游戏占领。一人发放红包,群友竞相开抢,抢到红包的“手气最佳”者继续发红包,如此接力,意为传递好运。

“过年收红包是大家的一个盼头儿。”正月初五,罗山南街菜市场一王姓商贩对记者说,“微信红包也是红包,人们都想借红包讨个吉利。”

如今,借红包讨吉利的民俗习惯随着互联网和移动客户端的普及,有了更广泛的延伸。网络红包兼具商业性、娱乐性和大众参与性。与去年不同的是,网络红包不再是年轻人的专属特权,越来越多的中老年人也加入到“抢红包”大战中,发网络红包成了亲朋好友之间相互沟通、祝福的新方式。

“孩子们,快出来,我要发红包啦!”猴年除夕,息县城关镇的李艳一边吃年夜饭,一边在家庭微信群里发语音消息。群里随即不断响起新消息提醒,一家人体验着这别致的幸福,亲人们之间的距离也在这一声声的提醒中拉近。虽然大家没有坐在一起吃年夜饭,但其乐融融的氛围却是历年来所没有的。

今年,很多家庭都像李艳一家一样,建立了家庭群,曾经年轻人与长辈之间的代沟,在网络红包的热情里开始冰释。长辈晚辈之间不再有阻隔,一家人在一个群里,热热闹闹抢红包,不在乎钱多钱少,大家开心就好。

网络红包是“红包文化”在网络时代的传承,在传承中同样也伴随着革新,无论时代怎样变迁,不变的是浓浓的年味和彼此诚挚的祝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