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姚广义 李浩 丁桂玲

旭日东升,袅袅的炊烟不断,攀缘如白练轻飏;夕阳西下,马头墙高低错落,余晖中又给这座始建于清初的柳林老街镀上一抹新色。

在这里,不管是天还没亮的早晨,还是夜幕降临的晚上,处处散发着豆腐的清香。

“柳林老街距今已经有300多年历史了,但是比这段历史更有名的是柳林豆腐!”日前,记者一行走进浉河区柳林乡的最南端——柳林老街,随行的柳林乡党委书记金伟向记者介绍。

可不,上午10时许,老街上,低矮的烟囱里炊烟袅袅,不时还能闻到豆制品的清香。记者随手推开一间矮小的老房子,66岁的老人龚家应正在做豆腐。

木质的模具在杠杆的挤压下吱吱呀呀,白炽灯光与豆浆的热气交织在一起,熏黑了屋顶上几十年的老木梁;屋子中间几根木棍架一个摇浆工具,经过长年累月的摩擦,光滑发亮。

“我这磨豆腐的手艺可是三代单传,爷爷把手艺教给父亲,父亲把手艺教给我,我还要把手艺教给儿子!”龚家应告诉记者,“市内的大型商超、饭店跟我们长期合作,甚至还有上海、北京等地的人过来买我们的豆腐。”

“四方四正的小小一块豆腐何以香飘四方?”记者忍不住心中的疑虑向龚家应追问道。

“因为这里有着传统的味道,柳林豆腐店好多都是祖辈数代经营,传统手工制作,同时我们用的都是鸡公山的深层山泉水,做出来的豆腐比机器做的口感好多了。”龚家应笑着回应。

工业化与快节奏的交互作用,把一门门传统技艺扔进了“历史博物馆”,然而“江河日下”的传统窘境却因为人们对记忆的留恋而成功“反击”。

柳林豆腐的“反击”胜在人们对传统味道的绵延回味,但是柳林豆腐背后依托的却是柳林老街的好山好水。

“去年,我们对柳林老街进行了保护性修复,在柳林老街的入口修建了红色教育基地和豫南民俗文化展示厅,同时按照修旧如旧的原则,启动了柳林老街5户豫南古民居试点改造施工,提升老街品位。”金伟说。

因地制宜,因地施策,柳林的独特符号就在于柳林豆腐的“金字招牌”。“下一步,我们还将进一步提升柳林豆腐的品牌影响力,在老街的规划中,按照前店后村的原则,在107国道柳林老街入口处建设柳林豆腐集中销售点,方便过往行人购买的同时,也希望‘集聚效应’能进一步提升柳林豆腐的品牌影响力。”金伟介绍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