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黄颖

党的十八大以来,市工商联认真履行商会职能,充分发挥桥梁助手作用,扎实推进“四项活动”,搭建“六大服务平台”,努力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和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健康成长,为服务魅力信阳建设作出了积极贡献。

开展“四项活动” 放大品牌效应

——扎实推进村企联建“三帮一”活动。市工商联积极响应省工商联“千企帮千村”号召,结合信阳实际,组织开展村企联建“三帮一”活动,鼓励、引导和支持非公有制企业参与新型城镇化建设和美丽乡村建设。全市非公有制企业踊跃参与村企联建“三帮一”活动,先后有1600余家非公有制企业,投资捐资9.86亿元,流转土地80余万亩,通过产业带动、项目帮扶、技能培训、困难救助四大模式,使十余万户农民受益。

——大力开展招商引资“引进来”活动。市工商联紧紧抓住国内外产业大转移的难得机遇,积极开展直接招商、牵线招商、以商招商等“引进来”活动,先后组织全市非公有制企业参加经贸交流活动50余次,邀请市外客商来信阳考察800余人次。全市工商联系统引进项目96个,总投资近300亿元。特别是在2014年“中国光彩事业信阳行”活动中,全市工商联系统充分发挥桥梁纽带作用,在邀商对接和整个活动的组织谋划等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

——着力开展推动企业“走出去”活动。市工商联注重引导、支持非公有制企业结合自身特点和优势,到与信阳经济互补性强、行业互惠性大的国家或地区考察、开拓市场。举办“走出去”专题培训班,由会员企业牵头,组织非公有制企业家赴美国、欧洲、南美、东盟、非洲等地开展商务考察、参加经贸交流活动600余人次,为企业寻求合作和“走出去”搭建桥梁。

——认真开展促进创业就业活动。市工商联积极参与省委统战部、省工商联开展的“帮扶万人创业活动”,加强与扶贫、人社、工会等部门的沟通合作,联合开展创业辅导培训。联合人社部门,开展“民营企业招聘周”活动,组织非公有制企业累计提供就业岗位8000余个,吸纳安置2000余名“4050”人员和大中专毕业生就业,有效地缓解了社会矛盾。

搭建六大平台 促进健康发展

——打造银企合作平台,着力化解融资难。市工商联与民生银行、中原银行、工商银行等多家金融机构联合举办银企洽谈会,帮助非公有制企业解决融资难,先后帮助非公有制企业融资近10亿元。

——搭建政企沟通平台,解决实际困难。市工商联通过座谈、走访、调研等形式,撰写多篇调研报告,上报市委、市政府领导,多次获得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批示,促进了企业发展环境的优化。

——建立信息交流平台,促进合作双赢。市工商联与市发改委等政府职能部门合作,建立投资项目信息库、会员代表信息库,为非公有制企业提供政策信息服务。

——建立法律服务平台,维护会员企业合法权益。市工商联充分发挥工商联法律服务中心和仲裁委员会的作用,先后为会员企业提供法律维权服务90多次。

——打造宣传教育平台,树典型、促交流。市工商联与信阳日报社、市广播电视台合作开办工商联相关栏目,利用主流媒体大力宣传信阳非公有制经济的业绩,宣传非公有制经济人士的先进典型事迹。

——建立专家咨询平台,为企业把脉问诊。市工商联与北大民营经济研究院等机构合作,组建由专业人士和知名企业家组成的专家委员会,为非公有制企业科学发展提供智力支撑。

注重教育引导 承担社会责任

——推动非公有制企业文化建设。市工商联积极倡导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商业文明和商业道德,选树西亚公司、文新茶叶公司等一批企业文化建设先进典型,通过示范带动,推动全市非公有制企业加强企业文化建设。

——狠抓非公有制经济人士教育培训。市工商联在非公有制经济人士中持续深入开展以“四信”为主题的理想信念教育实践活动,多次邀请知名专家、高校教授来信阳为非公有制企业家授课,并举办“信阳企业家大讲堂”活动,先后有360余人参训。

——引导非公有制经济人士承担社会责任。市工商联引导企业家争做社会主义优秀建设者,积极履行社会责任,致富思源,回报社会。每年都与市残联联合组织“同心助残”文艺汇演,为扶残助残募集捐款300余万元;组织会员企业开展“圆梦大学行动”,累计募集捐款2000余万元,资助贫困学生5000余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