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峰

人民日报日前以《谁把游客推向了海外》为题刊文写道,很多人说,如今在国内旅行花费高、“风险”大,远不如出境旅游省心。

的确,相比较国外旅游产业消费,国内景区门票已超出普通百姓的消费能力。目前国内5A级景区中,门票价格大多超过百元,有的甚至超过300元。而许多景区存在的黑导游、黑商户、黑旅行社等非法经营、欺客宰客、强迫消费等行为,更令游客怨愤。

虽说,面对不断上涨的景区门票价格和宰客事件,游客可选择用脚投票。但问题在于,国内景区门票价格高、交通堵、食宿难、秩序差等问题普遍存在,如果公众出游要时刻小心景区门票高消费、防范被不良商家割一刀和遭遇强迫消费,那么出行游玩还有愉悦感吗?

不可否认,目前国内旅游发展存在诸多乱象,特别是游客在旅游的整个环节中都被当作是“鱼肉”,景区、商家、导游都要在游客身上夺利,这导致很多群众不敢出行,不敢去国内景区游玩。

可以说,门票涨价、服务缩水已经成为我国旅游业转型升级的障碍之一。很多游客最直观的体会,莫过于花了更多的钱,却享受不到优质的旅游体验。景点门票必须“打包”购买、景区餐饮店漫天要价、几公里难觅一张休息的座椅……这样的景区,即便风景再好,又能吸引多少人故地重游?

可见,如果旅游经济完全变成了“门票经济”,那么被关在围墙内的景点就会像笼中之鸟,失去了生命活力,这样的景区也将逐渐丧失对游客的吸引。显然,单纯贩卖景点不是旅游发展的长久之计,配套开发、优质服务、文化挖掘、多元格局才是旅游业成熟的标志。

因此,景区眼睛不能仅盯着门票收入,而要着眼于整体水平提升之后的收益。即便是确有必要涨价的,也要借此机会提升管理水平,用好听证会等民意沟通平台,把收支账本做得明明白白,把每一分钱都用到提高群众旅游满意度上。

旅游经济必须从门票经济的窠臼中挣脱出来,也只有维护景区的公益属性,才能注重文化创新、优化产品结构、延伸产业链条,实现景区可持续发展。同时,在旅游产业和链条上,要加强监管,整治旅游环境,提升旅游品质,维护当地市场秩序,打造健康旅游业环境,以及切实保障游客权益,旅游花费符合国民收入水平,这样才不会把游客逼到去国外旅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