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时秀敏
70年前,人类经历了历史上规模最大、损失最惨重的一次战争。那场空前的浩劫,先后有61个国家和地区、20亿以上的人口被卷入战争,军民死亡5120余万人,造成经济损失4万亿美元,最后以德、意、日三个法西斯国家的彻底失败而告终。其中,中国军民伤亡3500多万人,财产损失及战争消耗5600余亿美元,代价之惨重,为世界战争史所罕见。
70年后,当战场硝烟散尽,当苦难成为追忆,当英灵在热血抛洒的泥土中长成松柏,当最后一批亲历硝烟的容颜渐渐变老,面对远逝的战火硝烟,我们又当如何留存历史?
一寸山河一寸血。在被日寇铁蹄踏碎的国土上,英勇的中华儿女流血,流血,再流血……在烽火里出没,在时局中坚撑。殉国者已共清风明月,幸存者常忆铁马冰河。
“我们不怕死亡,我们怕被遗忘。”这是无数抗战老兵的共同心声。历史没有记下他们的名字,而他们就是那段血与火的历史。他们不是怕自己被历史遗忘,而是怕后来者遗忘那段历史。
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视和平,开创未来。这正是本报开展“大别山抗战记忆——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大型主题报道活动的媒体责任与使命担当。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曾经的历史荣辱,需要人类的共同认知和集体记忆。回望历史,我们能清楚看到战争的残酷与和平的美好。今天,我们重温大别山的抗战记忆,就是希望能铭记历史,站在未来的高度俯瞰过往;超越历史,站在和平的舞台上正视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