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涛
在华人世界圈中,林毅夫先生无疑是最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一位。他不仅具有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经邦济世的家国情怀,而且兼备现代学者实事求是的务实精神,其知行合一的智慧,类似中国历史上出现的一位人物——王阳明。他的经济学理论高瞻远瞩,鞭辟入里,对中国经济乃至世界经济产生重大作用,学术地位极高,学术分量极重。
林毅夫先生有着诸多头衔:世界银行首席经济学家兼高级副行长、美国芝加哥大学经济学博士、美国耶鲁大学经济发展中心博士后、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英国剑桥马歇尔讲座第一华人、2014年度华人经济领袖等。从实际贡献看,他名副其实,当之无愧。他的经济学理论睿智深刻,和主流经济学不太相容,稍显另类,但对实际经济问题却有着精准的解读和良好的处理,确实是真知灼见,相比之下,主流经济学反而有些“平庸”。也许正是他独特的思维和学问之道成就了他这位享誉世界的经济学大家。
比如,他对发展中国家经济,包括中国经济的解读,着实让人信服。发展中国家大多数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独立的,当时国家一穷二白,经济建设从体制上看采用计划经济,战略上看采用“重工业发展战略”——这一点,许多经济学家并没有说清楚。林毅夫先生认为这有一定的合理性,毕竟集中力量办大事,事关国家安全。但长期不行,因为“重工业发展战略”需要大量资金,这不是发展中国家的优势,效率必定低下,为了生存,必须进行价格扭曲,造成恶性循环,商品市场短缺,人民生活极度贫困。
改革势在必行。关键是怎么改?前苏联、东欧一些国家邀请欧美西方发达国家的经济学大师,其中不乏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指导改革,采用“休克疗法”,完全按照西方主流经济学理论进行,结果情况越来越糟,最后彻底失败。而林毅夫先生总结应为“渐进式改革”,并且按照自身的比较优势,也就是他常说的“要素禀赋”发展产业,如此才能走出发展的陷阱,这就是他著名的“自生理论”。他的这一理论,直指经济发展的最后本质,为世界经济发展指明了方向,被发展中国家和西方发达国家普遍接受。
2008年,林毅夫先生作为第一位来自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学家,受邀赴世界银行担任首席经济学家兼高级副行长,在任职四年间,他走遍了非洲、拉丁美州许多发展中国家,运用他独特的“自生理论”说服世行官员,为发展中国家谋福祉,成绩不俗。卸任后,他及时总结经验,结合之前研究欧美西方发达国家、亚洲及澳洲国家经济发展的心得,提出了“新经济结构理论”。他指出,经济实质上是一种选择,经济发展本源是“技术变迁”,发达国家必定选择资本密集型产业发展,发展中国家必定选择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发展。断言发达国家经济增长率较低,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率较高,通过不断的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最终发展中国家经济和发达国家经济趋同。此语一出,舆论一片哗然,引起学界和各国政要的广泛关注。
林毅夫先生外表儒雅,对世界历史和中国历史非常熟悉,曾研究过中国科技史。他对“道”感兴趣,老子的《道德经》读过上百遍,几乎倒背如流。他后来在北大演讲,坦言他做学问的体会,说是孔老夫子的两句话,“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就是“博学”,见多识广,然后“思”,思考其内在逻辑是否恰当,思考其理论与现象是否一致。当一个理论内在逻辑不严密时,这个理论一定有问题,当理论与现象不相符时,这个理论也有问题。当一个理论逻辑和现象似乎没有问题,却又解释不了发生的问题时,一定是这个理论研究方法有问题。
在另一个场合他又说,做学问最终的要求是顾炎武所说的“明体实用”,即抓住了事物最根本的东西,然后推广应用。比如对微观经济中粮食的分析,他说粮食是一种需求弹性小的商品,需求量变化不会太大,“丰收贱农,歉收也贱农”,解决农民增收,必须转移农民,即所谓的“城镇化”。对于房地产,他说房地产是种供应弹性小的商品,土地有限,供应变化不会很大,房地产商暴富不言而喻。诸如此类,对政府、市场、企业、金融等很多问题研判,妙语连珠,看后豁然开朗,让人佩服。
望着案头新买来的林毅夫先生的著作,我虔诚地翻开每部扉页,庄重地写下六个大字:谨记学问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