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庆棠

6月末的信阳阴雨绵绵,清凉宜人。而到了长沙,正是三十六七度的高温,热浪袭人。28日下午,我随参加曾子文化论坛的部分代表,一起来到长沙城西南15公里处的望城区平塘街桐溪寺附近,拜谒曾国藩墓。

下车后走过一段路,虽进入了葱郁的林木竹荫,但高温依然将人烤得汗流浃背。高大苍茂的古银杏和罗汉松的枝叶间,知了不停地鸣叫,给灼热的天空加剧了几分。向曾公敬献过花篮后,我们向他的墓行三鞠躬,汗水顺着我的腮帮往下流淌,似乎也有眼泪混入其中。

抚摸着刻有“皇清太傅大学士曾文正公一品侯夫人欧阳夫人之墓”这22个楷书文字的石碑,我不由得追思起墓主的事迹。曾国藩,他从偏远的荷叶塘走来,通过科举入仕,以良吏的才干逐步闻名于世。他镇压太平天国有功有过,历史假他之手对南北两个封建政权作了选择。他“睁眼看世界”,发动了洋务运动,使中国历史运动与世界近代化运动合流,中国历史由此步入一个新阶段。历史的步履不管何其艰难,但历史并没倒退,而是前进。曾国藩在外事处理上,也表现出了审时度势应付巨变的才能。他坚持民族主义立场,忍辱负重,力保和局,避免了新的战祸,使中国有了一个喘息的机会,在一个相对稳定的和平环境里,进行图强求富的建设。作为一代重臣大儒,他的名字将被历史流传久远。

最为可贵的是,曾国藩特别注重修身和人格锤炼。他对此概括有5个字:一是“诚”,讲求为人表里一致;二是“敬”,即敬畏,内心不存邪念,持身端庄严肃;三是“静”,即一个人的心、气、神、体都要处于安宁放松的状态;四是“谨”,不说大话、假话,实实在在,谨言慎行;五是“恒”,生活有规律,饮食有节,起居有常,强调“慎独”,认为举头三尺有神明。他几乎每天记日记,对自己的言行进行检查、反思,且一直贯穿后半生,力图按儒家标准将自己打造成圣贤之人。他一生坚持“不贪财,不失信,不自是”,力保清白之身。他作为两江总督,在驻扎祁门时,祁门县令及附近的休宁县令给他送来三件书法珍品,可谓“稀世珍宝”,而酷爱书法的曾国藩却以“世间尤物不敢妄取”之原则,将这“祁门三宝”及时璧还。至晚年,他生活上仍然保持俭朴习惯。时人薛福成有过一段记述:“其(曾国藩)本身清俭,一如寒素。官中廉俸,尽举以充官中之用,未尝置屋一廛,增田一区。疏食菲衣,自甘淡泊,每食不得过四簋。男女婚嫁,不得过二百金,垂为家训。” 其清廉之风可见一斑。

曾国藩也是中国传统文化持家教子的最大成功者。他是孝子,能使父母宽心;是好兄长,教导和照顾弟妹,体贴入微,在骨肉亲情淡漠、邻里亲戚形同陌路的现代社会里,确实有劝世化俗的价值。大多数官宦之家,盛不过三代,而曾氏家族却代代有英才,出现了像曾纪泽、曾广均、曾约农、曾宝荪、曾宪植、曾昭抡等一批著名的外交家、诗人、教育家、科学家和高级干部。

曾公的日记、家书、奏稿、文章已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许多历史人物都曾受过他的思想浸润和人格熏陶。梁启超对曾氏倾心推崇,称“吾谓曾文正公集,不可不日三复也”。青年毛泽东潜心研究曾国藩文集,得出“吾于近人,独服曾文正公”的结论。即使到了晚年,毛泽东还认为“曾国藩是地主阶级最厉害的人物”。而蒋介石在认真研修基础上,也认为曾国藩为人处世之道“足为吾人之师资”,并将《曾文正公全集》常置案头,不断拜读。

斯人已去。是与非,功与过,皆为过眼烟云……

返程的汽车喇叭声把我的思绪拉回。眼前,挺拔的银杏树在风中飒飒,恭谨地守护着曾公。我在回望中不免觉得,长眠于此的墓主是否有点孤寂落寞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