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刘翔 马童

黑板上,

我的生命起立。

青春,热血,

向种子致敬。

这是罗山县竹竿小学一个普通老师刘元明写的诗,今年54岁的他扎根农村小学已37年了。刘元明真正为人所称道的并不仅仅在于他奉献教育事业,更在于他热心助人,用志愿服务为一个个困难孩子和家庭寻求幸福。

2011年,爱在网上写东西的刘元明成了大河论坛信阳版的版主。很快,他这个版主成了诸多弱势人群寻求帮助的“救主”。

“我做版主除了发些文艺的帖子,也发我和孩子们之间暖心的事。”刘元明说,“一些困难孩子、不幸家庭的情况,我也都放在显眼的位置介绍。结果就有很多好心人联系我,要帮扶他们,一来二往,有困难的人也开始和我联系。”

刘娟今年上初二,2012年,她险些连小学都没有读完就辍学。她的母亲患有精神病,父亲靠种蔬菜拉扯她和弟弟妹妹3个孩子,实在忙不过来,便想让她回家帮忙。

刘元明知情后,连续到刘娟家家访,同时在大河论坛发帖寻求帮助。

帖子引起《教育时报》一个叫李国庆编辑的注意,他在网上和刘元明做了交流,最后承诺每月为刘娟捐资200元,直到她完成学业。

刘娟得以继续学习,在2014年大河网举办的小学生作文大赛上,刘娟获得信阳赛区一等奖。

经历了刘娟的事,刘元明开始把学校里一些困难留守儿童的情况在论坛里介绍,各地爱心人士的援助也纷至沓来。

一个福建不愿具名的爱心人士看了刘元明的帖子,直接从福建赶到了罗山竹竿小学,在和刘元明有了深入接触后,当即决定长期帮扶3个孩子。如今,这位爱心人士每月把600元钱按时汇到3个孩子手上,而他始终也没有透露自己的身份和姓名。

“农村留守儿童很多,还有留守老人,我希望更多的孩子能得到帮助,更好地走向明天。”刘元明说,“有时我也很尴尬,我想帮扶更多的孩子。可我在农村小学几十年,个人条件很有限,所以只能为孩子寻求外界的帮助。”

在刘元明的努力下,竹竿小学引起了越来越多的社会关注。郑州绿城小学主动和竹竿小学结成对子,定期把学校孩子们捐出的书和衣物快递到竹竿小学困难学生手中。浙江金华卫生局也捐来现金和图书,慰问竹竿小学的留守儿童。

最令刘元明高兴的事是与《意林》杂志社的际遇。

刘元明说:“那是2014年年初,《意林》杂志社一位编辑找到我,说想为我们竹竿小学捐一批书,带着我们开展图书漂流活动。”

一年多来,图书漂流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五六个流动图书室在学校的各个班级里轮回,孩子们每天都能读到新书。

刘元明总能为别人解决一些难题,便不断有人带着难题来找他,由此也使他走上一条更加宽广的志愿服务道路。

2014年,罗山县龙山乡十里头村王延武不慎摔断颈椎瘫痪在家,这个有3个学龄儿童的家一下垮了。王延武的一个亲戚找到刘元明,希望得到帮助,此时的刘元明已加入县里的志愿者工作协会。他立即联系队友四处寻求救助,先是民政局、教体局,再是动员大家生活圈子的人。在经过几天紧张的多方联络后,他们在罗山县西亚超市广场举行了公开的募捐,当场收到捐款2万多元,还有一些店铺捐来的各类商品。

“我觉得这次活动很成功,人们的爱心体现得很充分。”刘元明说,“钱当场就给了王延武家人,一些实物,包括一个书画家捐的几幅作品,我们慢慢地联系销售,卖来的钱也都给了王延武一家。”

如今,在教学之余,刘元明便全身心地投入到志愿服务的事业中。他和志愿者工作协会的同仁们一起,四处清理背街小巷的垃圾,呼吁人们不用或少用塑料袋,不要放鞭炮……

刘元明说:“大家都是普通人,生活不一定轰轰烈烈,但都想幸福地过好每一天,最重要的是要有希望。在别人遇到困难时,我希望帮助我遇到的每一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