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评论员
正值秋风劲,催人莫等闲。科学分析当前经济形势、扎实推进全市经济有效运行,是促增长、保态势的内在要求,是当前全市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做好当前经济工作,既是为了“十二五”计划圆满收官,也是为了“十三五”计划良好开局,任务艰巨,意义重大。我们要坚定信心,攻坚克难,加快实现弯道超车,在“四个河南”建设中创造信阳速度、叫响信阳品牌、树起信阳形象。
信心需要底气,底气来自实力。今年以来,面对严峻复杂的形势,全市上下始终坚持在认识新常态中持续求进,在适应新常态中务实发展,在引领新常态中积极作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持续好的态势、好的趋势和好的气势。从点上看,主要经济指标在全省位次前移,特别是全市生产总值同比增长9%,增速居全省第2位;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加值高于当期全省平均水平1.5个百分点,居全省第4位;从面上看,全市经济结构调整继续推进,农业形势持续向好,发展活力有所增强;与此同时,我们不仅获得“全国卫生城市”光荣称号,而且打响了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攻坚战,全市广大干部群众满怀激情投入到富民强市的具体实践之中,积极争创新的业绩。
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取得这样的良好成绩,确实不易,需要倍加珍惜。纵观国内外经济发展环境可以发现,世界经济弱势复苏又面临新的不确定因素,我国经济发展却具有巨大潜力、韧性和回旋余地,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全省的经济运行总体向好。就信阳而言,既是革命老区、大别山贫困地区,又是不沿海、不着边地区,与兄弟地市相比,在经济发展方面存在诸多的先天性不足。但是,我们心无旁鹜、务实笃行,坚持走自己的特色发展之路。近年来,按照“一市一区两基地一枢纽”的发展战略,全市上下始终坚持持续求进、务实发展、积极作为,不断放大前沿、生态、民智三大优势,一步一个脚印地持续打好翻身仗,才有了今天的转型升级。这种厚积薄发,所产生的后来居上的效应,充分体现了发展是个硬道理。实践让我们有信心克服经济发展中的各种困难,成绩让我们对实现中国梦更加充满信心。
劲可鼓而不可泄。不可否认,在发展过程中,信阳面临的共性与个性问题也比较明显,经济下行压力依然很大,经济增长新动力不足和旧动力减弱的结构性矛盾依然突出,经济运行还有隐忧等等。越是这样,越需要我们正视困难,迎难而上,坚定信心,再创佳绩,绝对不能有半点退缩、半点懈怠。不然的话,我们取得的好成绩就会大打折扣,影响全局。全市广大干部群众要保持战略定力、主动适应增长速度换档、发展方式转变、经济结构调整、增长动力转换的新形势,坚持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进一步加快转变作风,真正把功夫下在巩固基础、增强底气上,努力完成全年经济发展目标任务,为全省大局多作新的更大的贡献。
“行百里者半九十。”我们要进一步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聚精会神抓经济,一心一意谋发展。只要我们坚定信心,脚踏实地,真抓实干,信阳就会拥有属于自己跨越发展的一片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