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时秀敏 黄宁 实习生 刘婧
在信阳,活跃着这样一群年轻人:他们来自各行各业,因“大爱”结缘;他们奔走在街头巷尾,温暖着你我他;他们的队伍日益壮大,共同用爱心编织成一个共同的名字——大别山志愿者协会。
日前,大别山志愿者协会成为中原公益联盟的首批联盟成员。闻此好消息,记者走进大别山志愿者协会,探寻这群年轻人在公益之路上一路前行一路歌的故事。
“是爱,让大家走到了一起”
聊起协会的成立,会长徐军感慨万千:“当初我们几个年轻人就是想做做好事,献献爱心,谁也没想到后来会发展成为这么大的一个组织。是爱,让大家走到了一起!”
诚如徐军所言,是爱,让这个成立于2010年3月、最初只有十几人的协会,迅速发展成为拥有1400余名成员、全市最大的社会民间团体,并于2013年1月成为我市首个在市民政局正式注册的志愿者协会。
聚沙成塔,汇爱成河。“服务他人,快乐自己”是协会的宗旨,哪里有需要,哪里就有志愿者的身影,不论寒冬还是酷暑,几乎每个周末,在敬老院,在儿童福利院,在大山深处的小学……红色心形“让爱传递”的标识总是分外醒目。
3年前加入协会的王臻是我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门诊部的一名医务工作者,已累计参加志愿活动100多次。医者之大,不仅治人,更在医心,王臻心里装着使命,用医者的仁心带来阳光,温暖每一个角落。来自市综合执法大队80后的杨勇因志愿服务的大爱加入协会,在这里,他和妻子相识、相爱。这份收获也让小两口更加坚定了行进在志愿者道路上,而今,志愿服务已成为他们“放不下的习惯”。
“不为锦上添花,只为雪中送炭”
“相比一些有实力的公益组织,我们的志愿服务或许微不足道。但是,我们不为锦上添花,只为雪中送炭。”徐军告诉记者,除了会员会费,很多时候,他们都会通过义卖活动来筹措公益经费。寒风凛冽的平安夜,酷热难耐的七夕节,都是会员们义卖活动最佳的时间节点。
“好钢用在刀刃上”这句话,徐军最有感触:“我们的经费来源有限,所以每次志愿服务,我们一定要挑那些急需帮助的人。”
信阳工业城邢台村93岁高龄的五保老人蔡德珍,是协会多年来不遗余力服务的对象。“蔡大娘无儿无女,行动不便,是村里最需要帮助的人。”当杨勇把这一情况反馈给协会时,大家一致决定尽绵薄之力改善老人的生存状况。从此,蔡德珍老人不大的小院里一到周末都会热闹起来,大家给老人打扫卫生,做饭洗衣,陪她唠嗑,老人沧桑的脸上终于有了笑容。
对浉河区双井办事处顾洼村小学7岁的杨梦雪来说,与大别山志愿者协会结缘如同重生。3岁那年,小梦雪得了再生障碍性贫血症。瘫痪在床的太爷,做了胆结石手术后丧失劳动力的奶奶,常年有病的爸爸,离家出走的妈妈……每月靠低保金生活的一家人本就处于噩梦的边缘,面对高昂的医疗费,更是束手无策。得知小梦雪的遭遇,志愿者们马上自发捐款,不日就将筹集的7000多元送到了小梦雪的家中。随后,通过宣传,集合社会上的力量,对小梦雪提供了各方面的帮助。幸运的是,经过医治,小梦雪现已恢复60%-70%的造血功能,一朵即将凋谢的花骨朵顽强地盛开。
星火燎原,水滴石穿,这种信念是协会坚定前行的动力。在对留守儿童进行志愿服务时,他们侧重的是对孩子的心理辅导,“物质上的帮助能解一时之困,心灵上的抚慰才能让孩子拥有一个健康的童年。”为此,他们独辟蹊径,开展了“书香润童年、用爱伴成长”,“陪孩子过周末”等活动,让志愿服务有了更多实质性的内容。
“向着更高、更远的目标迈进”
5年间的每一次活动,协会都有详尽的记录。一张张图片中,志愿者和老人孩子灿烂的笑容扑面而来。
志愿服务是一场没有终点的爱心马拉松。在协会成立之初,这场爱心接力就已经开始:“献爱夕阳红”敬老服务、“呵护花朵计划”爱幼志愿服务、学雷锋进社区便民服务、“美丽信阳”环保志愿服务、“书香润童年”志愿服务、“周末陪孩子”志愿服务、 “爱心扶助”帮助残疾人志愿服务……
大别山志愿者协会秉承“奉献、友爱、互助、进步”志愿精神和“坚守信念、胸怀全局、团结一心、勇当先锋”大别山精神,协会凝聚团结各界爱心人士,立足于信阳本地,尽己所能,服务社会,与15个不同类别的组织团体建立了良性互动关系,成立了9个爱心帮扶基地,惠及人群包括聋哑儿童、流浪人、特殊孩子、老年人、留守儿童、西部山区贫困家庭、地震灾区人民、贫困患病孤寡老人等,触角延伸到全市,累计开展活动370余次,参与志愿者有3万余人次,影响和帮助人群达10多万人次,多次被评为全市优秀青年志愿者组织,被团市委授予全市青少年公益“梦想港湾”称号,2014年荣获“最美信阳人特别奖”、河南省优秀志愿服务站称号。
“公益事业就像一块磁铁,把众多有爱心的人士聚集到一起。只有依靠大家的力量,公益事业才会越走越远。”谈起协会的明天,徐军信心满满,“成为中原公益联盟的首批成员,将进一步鞭策我们砥砺前进,向着更高、更远的目标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