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农科院 王强
稻曲病是我市水稻主要病害之一,多在水稻抽穗、扬花阶段染病,形成穗部病害,病菌为害稻穗上的部分谷粒,初见颖谷合缝处露出淡黄绿色块状物,逐渐膨大,最后包裹全颖壳,形状比健粒大3倍至4倍,呈墨绿色,表面平滑,后开裂,散出墨绿色粉末(厚垣孢子),发病轻的病穗有病粒1个至5个,重者可达20余粒;稻曲病以菌核在土壤中及厚垣孢子在种子上越冬,翌年7月至8月病菌萌发产生子囊孢子和分生孢子,借气流、雨、露传播,在水稻破口期侵入花器和幼颖,引起谷粒发病。
该病是一种典型的气候性病害,若在抽穗、扬花期遇到多雨、适温(24℃至32℃),特别是连续阴雨天气发病重;偏施氮肥、灌水过深、田水落干过迟发病重。稻曲病轻者减产5%,重者减产30%以上,同时病粒含有毒素,污染稻谷,降低食用价值,吃后影响人体健康。
近年来,随着高产感病品种的应用和施肥水平的提高,我市稻曲病呈现不断加重的趋势。据市气象部门预测:我市7月至8月降水正常略偏多、温度正常略偏高,预计稻曲病为中等程度偏重发生年。稻曲病防治必须采取提前药剂预防,发病后再防治则无效。因此,生产单位要密切注意水稻破口到扬花期间天气情况,提前防治,减少损失。
防治时间:施药关键时期是水稻破口前5天至7天;若破口到齐穗期间,阴雨高湿天气利于发病,应再施药一次。
防治方法:每亩可选用30%苯甲·丙环唑(爱苗)乳油20毫升,或5%井冈霉素水剂300毫升至400毫升,或20%瘟曲克星可湿性粉剂150克,兑水40公斤至50公斤均匀喷雾。以上药剂可兼治纹枯病等水稻后期病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