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浉 宣

昨日,当清晨的阳光洒满浉河大地,覆盖77个社区的437个小网格便热闹起来,刚刚开完问题分析会的网格长们不约而同地奔赴各自的“责任田”,开始了每天两小时的巡查工作。与此同时,浉河区委、各街道、各社区三级联网的大党(工)委信息化服务平台也在有条不紊地处理着每个角落发生的问题。

近年来,在全面深化改革的大潮中,浉河区主动适应新常态,将金牛物流集聚区、街道社区大党(工)委制和美丽乡村作为建设大美浉河的三大平台,为全区经济社会发展增添了强大能量。其中,街道社区大党(工)委制有效地推进了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使干群携手共建美好家园的力量汇聚到基层一线,联系服务群众从“最后一公里”缩短成“零距离”, 奏响了大美浉河民生之美的主旋律。

构建五级体系,汇聚服务力量

今年“五一”期间,我市城区发生大面积停水,给居民生活带来诸多不便。了解这一情况后,浉河区委书记邵春杰立即安排辖区办事处启动街道社区大党工委应急工作机制,组织党员小分队深入了解群众用水需求,积极协调消防部门调派水罐车组织运水,设置临时供水点,为居民日常生活用水提供了保障。五星办事处红星社区居民张前水对此念念不忘:“五一放假突然停水搞得我措手不及,原以为要熬好几天,没想到不到半天网格党支部书记姜荣清就敲门送水来了。”其实,像这样为年老体弱的群众送水上门的,还有许多社区大党委网格长、网格党支部书记、楼栋党小组长和党员中心户。这也充分彰显出大党(工)委建设五级组织体系在服务群众方面的重要作用。

近年来,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和经济的快速发展,基层党的建设出现了许多新的挑战,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党建工作协调沟通难,二是服务资源优势互补难,三是组织关系不在社区的党员在社区作用发挥难。围绕这三大突出问题,浉河区委经过精心调研论证,全力推进大党(工)委建设,全面加强基层党建。

一手抓“大”,按照“专职委员+兼职委员”的班子模式,创新街道和社区组织设置模式。浉河区先后组建8个街道大工委、77个社区大党委,兼职副书记和兼职委员全部吸纳驻区单位、非公经济组织、物业公司等各类组织的党组织负责人和组织关系不在社区的党员代表兼任,打破了条块分割的管理模式,让大党(工)委协调各类组织、联系各类人群、统筹各类事务的能力显著增强。

一手抓“小”,自上而下形成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组织网络。浉河区以街道办事处作为一级网格,社区居委会作为二级网格,综合考虑地理布局、道路走向、工作量等因素,将全区划分为437个三级网格,由社区工作人员兼任网格长,对网格内的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实行一揽子统管,建立网格长日巡查制度,及时排查、上报网格内存在的矛盾隐患和问题。依托三级网格,该区还组建了“街道大工委——社区大党委——网格党支部——楼栋党小组——党员联系户”五级组织体系,及时了解、反映群众诉求,把党组织的触角延伸到网格、楼栋,把服务融入日常生活中,消除了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真空地带,形成了无缝隙、全覆盖的网格化组织体系和管理服务体系。

为加快条块融合,2014年11月,浉河区大力推动区直职能人员下沉。与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密切相关的综治、信访、民政、社保等21个职能部门齐动员,选派614人分包联系街道办事处和社区,兼任街道和社区大党(工)委兼职委员,与社区工作人员无缝对接,通力协作,同奖同罚,推动了综治、信访、安全生产、城市管理等“大问题”融入“小网格”。

建大党(工)委、划三级网格、派下沉人员的组合拳一打出去,一格多员、一员多能的工作格局便产生不同凡响的成效,社区管理层面过大、服务力量不足、工作难以覆盖到位的问题得到根本解决,许多以前没人管、管不了的“坚冰”逐渐“融化”,一一得到破解。

强化“三有”保障,增强服务功能

每天早晨,民权办事处红太阳社区贺华荣老人准时准点来到残疾人康复中心锻炼:“我们这帮老姐妹儿每天都要来这儿锻炼,还有专门保健员教我们怎么使用这些器材,你看,现在我的手臂灵活多了。”新成立的一处处社区党群服务站让群众“走出家门,走进社区”,成为“群众之家”、“便民之家”。这是区委大力推进社区办公和服务场所建设带来的实际成效。

围绕有人管事、有钱办事、有场所议事,浉河区委不断加大投入,无论是队伍建设还是场所建设,每一项决策都更加凸显服务功能和服务质量。区委连续两年为社区工作人员增资,实行实名制管理、全员式轮训。2015年春节前夕,区委在全区大中专毕业生中公开招录了90名社区工作人员。随人员力量的充实和结构的优化而来的是服务理念的转变,从“等进来”到“走下去”,从主动发现问题到主动解决问题,社区工作人员在访民情、办实事、解难事中锤炼了过硬作风。

今年,区委明确提出年底前全区40%的社区场所面积达到500㎡,按照划拨、调剂、置换、购买、新建的思路统筹推进。目前,街道全部建立党群综合服务中心,60%以上的社区建立了党群综合服务站,全区22个社区场所面积达到500㎡以上,每个社区为民服务的区域不低于80%,做到了“办公场所最小化、为民服务场所最大化”。统一规划建设的街道党群服务中心、社区党群服务站,将民政、社保、计生、等各项公共服务职能集中在一起,实现了“一站式”办公、“一条龙”服务,极大提高了为群众办事效率。

有钱办事,社区服务才更有底气。区委加大经费保障力度,将社区运转经费纳入财政预算,提高到19万元,按照“权随责走,费随事转”的原则,严格经费管理使用,持续保持了服务群众的良好势头。

拓宽载体渠道,提升服务实效

群众的需求就是服务的方向。浉河区引入“互联网+”的理念,使用“社管通”手机软件成为全区社区工作人员和职能部门下沉人员的必修课。通过这一“法宝”,发现的问题和群众诉求就能快速上传到信息化服务平台,再按照管理权限和业务职能批转到相关单位办理,确保了问题第一时间发现、第一时间办理、第一时间反馈。截至6月份,共通过三级信息平台上传问题8879件,解决问题8621件,办结率97%。

如今,区、街道、社区三级联网的信息化服务平台高效运转,“线上”的办理和“线下”的排查实现无缝对接,为网上信息互通、网上问题交办、网上处理反馈和网上考核评价提供了技术支撑。"

该区还充分整合驻区企事业单位、机关在职党员等资源,推出“6+N”服务模式,开启便民利民“绿色通道”,为群众提供全方位、便捷式服务。"6"就是围绕群众基本生活需要,在所有社区开设法律援助、医疗保健、爱心救助、矛盾调解、文体娱乐、结对帮扶等6项固定的服务项目;"N"就是各种不固定形式、个性化、特色化的服务。

为了更好地发挥机关在职党员的作用,各社区还将群众日常生活的微小心愿制作成一张张心愿卡,张贴到社区心愿墙上,发动到社区报到的机关在职党员主动认领,实现了党员服务意愿和群众实际需求的有效对接。

目前,浉河区共有4557名省、市、区直机关在职党员到社区报到,结合自身特长,主动认领环境整治、扶贫帮困等岗位6000多个,组建成立志愿者服务队131个。2015年春节前后,3500余名机关在职党员干部自发深入结对困难群众家中开展送温暖活动,让群众感受到党组织就在身边。

完善体制机制,确保服务长效

打牢制度基础,服务才能务实、管用、长效。今年以来,区委坚持每半个月召开一次大党(工)委建设推进会,组织现场观摩,听取街道党工委书记工作汇报,区委主要领导亲自参加,逐一点评,并对下一步工作进行安排部署,通过持续传导压力和推广先进经验,加快了大党(工)委建设步伐。街道每月一次大工委例会,社区每周一次网格长和下沉人员碰头会,成功地将力量集中在群众关注的焦点上,拓宽了解决问题的途径。

与自上而下的工作例会制度相辅相成的,是驻区单位和社区党组织共驻共建制度。今年以来,社区“大党委”与驻区签订共驻共建协议259份,确定共建项目394项。这些项目充分体现了“街道社区服务驻区单位,驻区单位服务社区;党组织服务党员、全体党员共同服务居民”的宗旨,实现了单位资源与社区服务有效对接,街道社区和驻区单位资源最佳整合。

为督促每名机关在职党员真正服务群众,区委制定了《浉河区在职党员进社区联系服务群众工作管理考核办法》,开发志愿通手机软件,机关在职党员既能用手机随时查收社区发布的志愿服务活动项目,又能实时上传参加志愿活动的情况,平台自动记录,自动生成社区表现等次。社区“大党委”每年把党员参与社区活动情况向所在单位反馈,对社区党组织评价连续两年为差的,不予提拔,评价档次为一般或差的,年度考核不能定为优秀等次。同时,评选劳动模范、三八红旗手、五四青年奖章都要征求社区大党委意见。这些刚性规定让“不服务不行、服务不好也不行”的要求转变成为每名党员的自觉行动。

为了让民生事项落到实处,浉河区制定《大党(工)委信息化服务工作考核奖惩办法(试行)》。这些“条条框框”将各级网格、相关职能部门及下沉人员的职责量化成了一项项分值,一月一考核、年终看总评的节奏让区直单位和工作人员不敢懈怠。对于表现优秀的街道大工委、社区大党委、驻区单位及党员个人,除了进行表彰和奖励外,还作为年度考核、选拔任用、职务晋升、评先评优的重用依据。制度的激励约束,推动着具体工作落到实处、发挥实效,同时也将大党(工)委建设引入了健康、良性发展轨道。

正如习总书记所说,“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深入推进大党(工)委建设的浉河区各级党组织将以敢为人先的勇气,迎难而上的锐气,追求卓越的豪气,继续加强和改进基层党组织建设,凝聚社会各界力量共创文明、和谐的美好家园,让民生之美成为浉河最美的城市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