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棚中、烤房旁,哪里有烟叶,他就在哪里扎根;烟田里、山路上,哪里有烟农,他就在哪里忙碌。培育现代烟农,规范烟叶生产收购,推动减工降本、提质增效……他想烟农之所想,急烟农之所急,用辛勤的汗水守望着金光闪闪的“金叶”,书写了罗山烟叶生产复兴的传奇。
他,就是被烟农交口称赞的信阳市烟草公司罗山县分公司楠杆烟站80后好站长——温阳强。
“他上班是朝五晚九”
6月1日,记者在罗山县楠杆镇碧绿的烟田里,见到了正在查看烟叶长势的温阳强。他中等身材,爽朗干练,说起烟叶生产如数家珍。他异常黝黑的肤色给记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那无疑是他经年累月栉风沐雨的光荣印记。
2012年年初,温阳强到任时,曾经的“信阳第一站”楠杆烟站正遭遇烟叶生产的尴尬。数字最有说服力:作为有着近30年种烟历史、创造过烟叶种植面积3万多亩、收购量400多万公斤辉煌的信阳市烟叶主产区,罗山5个种烟乡镇最低谷时,烟叶种植面积只有1000亩,收购量仅27万斤,面临着烟区被整体取消的困境。
“作为世界上最大的烟草生产国和消费国,我国烟草业贡献的税收最高时占到国家财政收入的10%,是国民经济的一大支柱产业。身为烟草人,搞好烟叶生产,我们责无旁贷!”从机关到乡镇,接过千斤重担,温阳强一头扎进烟田,走近烟农,把满腔热情洒在了烟叶生产第一线。
从什么时候起,烟农开始熟悉了那个到处奔波的身影?他把办公地点搬到了田间地头,搬到烟农家中。清晨,在第一缕炊烟还未升起时,他在田间;暮夜,在万家灯火渐次点亮时,他在入户。
从什么时候起,技术员们开始习惯了他苛严而温情的管理?建立烟叶生产标准化管理制度、制定绩效考核办法、记录工作日志,严格的管理让技术员们叫苦不迭,甚至有颇多怨气。但很快,他们就心服口服了!
就这样,温阳强不但和烟农打成一片,而且从烟叶生产的“门外汉”成为“行家里手”,对烟叶的常见病,他都能应对自如。每一次深入烟田,他都把烟叶的生长情况详细记录下来,一有问题就及时跟技术员联系。技术员杨应亮说,到烟农家的路温站长比我们摸得还熟,烟农不和他亲和谁亲?技术员黄保庭说,咱不做好自己的工作就对不起站长,因为别人上班是“朝九晚五”,他上班是“朝五晚九”!
“朝五晚九”换来的是对复兴烟叶生产的底气和信心。经过走访,温阳强认识到,老烟区种植烟叶的基础优势仍在,但传统粗放的种植管理模式和劳动力的流失导致了产业优势的丧失,烟站对宏观政策的调整和不可抗拒的计划因素缺乏应对之策又让管理陷入了被动,(下转02版)
□本报记者 时秀敏
见习记者 黄 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