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向炜
自1975年参加工作以来,平桥区郝堂村支部书记、平桥区人大代表胡静一直扎根基层,她用勤劳和智慧叩开了新农村建设、发展的大门,近年来郝堂村的声名鹊起,和她的辛勤付出息息相关。
互助走出新模式
郝堂村是位于平桥区东南部的一个小山村,四年前一片凋敝,千余劳动力几乎全部外出,留守老人生活艰难。年近60岁的胡静看着“空心化”日趋严重的郝堂村,愁在心头,苦寻良药。2009年,在三农专家李昌平的指导下,成立第一个以养老为目的的资金互助社——夕阳红养老资金互助合作社,创新了合作社的制度设计,被誉为“草根金融”的典范。合作社运行四年来已经惠及全村225名老人,累计发放养老金72.3万元,围绕全村村民发展生产生活贷款累计500万元。从自身出发解决村庄发展的问题,这一探索被《经济参考报》刊登为《河南郝堂村“内置金融”一个资金互助社救活一个村》。
变化见证发展路
对于农民来说,喊十句口号,不如做一件实事。在为群众办实事上,胡静认定一个理念:不能轻易承诺,而一旦作出了承诺,就一定要实现。
为民办实事,一件接着一件干:在村级资金十分紧张的情况下,经过多方筹资,铺设了12公里砂石路,解决了村级道路问题;以生态家园富民工程为切入点,大力推进新型能源项目建设,建成沼气户110户,既节约了能源,又净化了生活环境,减少了村民生活开支,使村内畜禽粪便重新利用;筹集资金350多万元,新建郝堂学校教学大楼、宿舍楼、幼儿园等,改善了学校办学条件。
创新融入新力量
村庄建好了,村民的生活得到了改善,外来参观的游人也在逐步增加,面对新村庄产生的新问题,胡静广开思路,积极对接各方资源参与到村庄的建设和管理中来,在本地社会组织信阳乡村建设协作者中心的协助下,先后有20余家公益组织在郝堂村开展项目工作,成立农家乐协会、郝堂文艺宣传队、郝堂村公益站等组织,并且注册了第一家以养老服务为主的非盈利机构“郝堂乐龄养老服务中心”,大大减轻了村级事务管理的负担,快速有效地提高了服务村民的业务水平。
尽管这几年村民的收入多了,生活改善了,村集体经济好起来了,但郝堂村在胡静的带领下仍保持着那股艰苦奋斗的作风,管好用好集体每一分钱。在她的领导下,郝堂村得到了社会各界的认可,2013年郝堂村被国家住建部列入全国第一批12个“美丽宜居村庄示范”名单,2014年被农业部确定为全国“美丽乡村”首批创建试点乡村。在这些耀眼的名片背后,有着她的辛劳和心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