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 涛

小儿急性偏瘫又称小儿偏瘫综合征,是儿童时期并不少见的一种疾病。引起发病的原因很多,临床症状轻重不一,预后也不相同,对该病的认识尚不全面,容易造成误诊误治,因此,家长和基层医生应给予重视。

小儿急性偏瘫可全年发病,以春秋季节居多。发病年龄主要集中在学龄前儿童。病因以感染因素为主,占总发病率的60%以上,病毒感染占感染因素的主要部分,细菌、支原体、钩端螺旋体、寄生虫等亦可引起发病;其次有惊厥后脑损伤,颅内血管畸形及先天性心脏疾病等;另外尚有一小部分病因至今仍不明确。多数患儿在发病前1周-2周有发热、咳嗽、腹泻等症状,或有疫苗接种史。农村儿童患病者多于城市儿童。

临床上发现,患儿发病多以跛行或摔倒后跛行才引起家长注意。轻者不就医,几天后跛行未消失送医院检查,腿部拍X线片无异常仍不治疗,还有部分患儿在发热、咳嗽、惊厥中臀部肌注药物治疗后出现跛行,以为是注射引起坐骨神经损伤,出现医疗纠纷。该病患儿以单侧下肢无力跛行为主要表现,部分患儿可累及上肢甚至出现颅神经损伤表现。其发病机制主要是各种病原体引起的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直接造成脑血管炎症,血管内皮细胞增生,导致血管狭窄或闭塞,使供血区的神经细胞发生缺氧、缺血、变性、坏死;此外,各种病毒或细菌感染后引起机体免疫反应,免疫复合物沉积在颅内血管壁上,引起非特异性脑动脉炎,致使血管闭塞。

诊断上病史很重要,与肌注引起的神经损伤鉴别要点是,注射致神经损伤后的跛行患儿患足不能背屈。进一步诊断的有关检查,可选择脑磁共振、脑CT、脑血管造影、脑电图、脑血流图、下肢神经诱发电位、血清抗体等。治疗上依据病因选择相应的治疗方法。感染因素引起发病的患儿应采用抗感染、抑制免疫反应、扩张血管或改善微循环、营养神经肌肉等方法,严重的闭塞性脉管炎可用扩充血容量、溶栓、降低血浆纤维蛋白原、降低血液黏度、增加病灶处血供等治疗。恢复期可选择理疗、体疗、中药等方法治疗。

感染因素所致的小儿急性偏瘫患儿预后多较好,治疗不及时或治疗不彻底的病例有复发表现。原发性疾病不同、病程长短、治疗早晚等因素对预后亦有影响。脑血管病变伴有脑结构异常者,预后较差。病程在2年以上,经治疗2周后症状未见改善者往往难以完全恢复。

(作者系解放军第154中心医院儿科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