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人行新县支行积极探索金融部门支持县域经济发展的新机制,着力优化企业融资环境,引导金融机构加快信贷产品创新,为县域经济不断地注入新鲜“血液”,促进了地方经济快速发展。2014年新县被河南省政府命名为“金融生态示范县”。
定期召开金融联席会,引导信贷投放
该支行按季组织召开金融机构联席会,贯彻落实货币政策、分析经济金融形势、通报工作进展,督导各金融机构信贷投放。协助县政府认真实施《县域金融机构新增存款主要用于当地贷款的管理办法》,定期推进银企对接,组织银企洽谈会两次,金融机构与企业签订贷款2.9亿元;认真做好农商行2.8亿元合意贷款的监测引导工作,为产业集聚区、中小企业、“三农”经济发展注入了活力;同时,县人行积极向上级行申请支农再贷款,全力支持涉农小微企业发展。3年来,为县农村商业银行申请支农再贷款达1.4亿元,为支持涉农小微企业发展提供了坚实保障。
积极推动大别山片区扶贫开发,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
推行主办银行试点工作,按照省扶贫办和人行的要求,农业银行、邮政储蓄银行、农村商业银行和珠江村镇银行分别确立4家种养大户、家庭农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作为合作对象,给予重点支持,2014年各行发放涉农小企业贷款3415万元。认真开展“百千万”工程活动,按照中国人民银行郑州中心支行、河南省扶贫办《关于开展金融支持扶贫开发“百千万”活动的通知》要求,积极与扶贫办沟通联系,做好三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筛选上报工作,按时上报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4家,劳动密集型企业10家,专业种养大户32户,引导金融机构发放贷款,并做好对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经办银行的对接与监测,目前已成功对接17家,发放贷款9996万元,为新型经营主体的生产发展提供了资金保障。
采取灵活方式,
有效传导稳健货币政策
金融部门把创新信贷品种和方式,引导贷款投放作为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推动发展普惠金融的重要内容,采取多种形式和方法,积极贯彻传导稳健的货币政策,发挥窗口指导作用,支持县域经济发展。各金融机构不断创新信贷品种,利用政府银企融资担保平台,启动中小企业“助保贷”业务,由政府设立500万元助保风险补偿金,县建行开办了助保贷业务,已向产业聚集区企业发放贷款2300万元;县农商行为满足农户、个体工商户的生产经营资金需求,简化办贷流程,提升服务水平,开办金燕快贷通业务,按照“一次核定、随用随贷、余额控制、周转使用、阳光操作”的办法管理,目前已发放贷款4500余万元;各家银行积极与县金源担保公司合作,利用其担保功能,为企业发放67笔18850万元流动资金贷款,缓解了企业生产经营资金不足的压力。同时,协调金融机构为205位下岗职工发放小额担保贷款991万元;3年来,该支行为羚锐公司贷款争取利息补贴2934万元。截至2014年底,全县各项贷款余额43.7亿元,新增存贷比达60%,位居全市第三名。
大力支持涉外劳务经济发展
金融部门高度重视涉外劳务工作,积极为涉外劳务提供货币信贷引导和全方位服务。开设“绿色通道”。金融部门找准贷款突破口,开辟出国劳务贷款的“绿色通道”,各金融机构与县涉外劳务部门签订合作协议,只要是他们开具的出国证明的务工户,就能获得贷款支持。开辟“特快专递”。金融部门推出了国外汇款“特快专递”服务。一方面将国外汇款的方法制作成精美的服务卡,在务工人员办理贷款或出国临行时,发放到每一位出国务工人员手中,让他们熟悉、掌握国外汇款的方法;另一方面加大金融科技投入,搞好结算服务。同时,只要出国务工户从国外汇回的资金一到账,保证在一日之内将汇款通知单送到收款人手中,“特快专递”服务,方便了涉外劳务大军。开通“外汇热线”。金融部门开通 “外汇热线”,建立的“全县出国劳务人员档案”,主动通过“外汇热线”逐人逐户联系,只要客户提出办理外币存款业务要求,就指派客户经理在24小时之内上门代为办理存款业务,使客户办理外币存款业务足不出户。2014年,金融机构办理外币汇入6367.5万美元,结汇5590万美元,售汇766.48万美元, 全县外汇存款2508.8万美元。
加强普惠金融和农村信用体系建设
为落实“强农、惠农、便农”政策,提高农村地区金融服务水平和质量,解决乡村金融服务空白、农民取款难等问题,该支行大力推进银行卡助农取款服务工作,要求涉农金融机构建立助农取现服务点,让农民足不出村就可以享受到安全、经济、便捷的现代化金融服务。截至目前,全县ATM机数量已达到75个,POS机具818个,助农取款服务点643个,开通手机支付的个人银行结算账户29073个,全县实现了ATM机到乡镇,POS机到行政村,助农取款服务点到行政村三个百分百覆盖的目标,所有的贫困村都可享受到便利的金融服务。同时,县人行大力推进辖区征信体系建设,深化农村金融环境。协助政府制定《新县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实施方案》,组织开展《征信业管理条例》宣传工作,借助新县“美丽乡村”建设平台,创建信用乡 14 个、信用村 176 个、信用户 3.11 万户,为全县信用体系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吴晓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