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 “两会”期间,李克强总理在答记者问时说:“书籍和阅读可以说是人类文明传承的主要载体,就我个人的经历来说,用闲暇时间来阅读是一种享受,也是拥有财富,可以说是终身受益。我希望全民阅读能够形成一种氛围,无处不在。”由此可见,一位国家领导人对全民阅读的期望可见一斑。作为一个拥有五千年灿烂文明史的泱泱大国,我们历来重视读书,崇尚通过博览群书达到内修、内省、内悟,可为何时至今日,书籍却离人们越来越远?“读书无用论”却依旧风靡?原因可能在于:在当下国人的潜意识里,书不能当饭吃又不能当钱花,再说,挣钱的时间都没有了,哪还有时间读书?强烈的功利心态显而易见。

“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不同成长阶段的人都应该去读书,并以不同的方式去坚持。对于学生时代而言,不单单是接受学校的正规教育,更应该是课堂之外的一种自觉阅读习惯。现实中,让人百思不得其解的是:图书馆作为培养学生读书爱好的最佳之地,大部分中小学生临到毕业都不知道学校的图书馆“藏身于何处”,基本形同虚设。大学图书馆看似人来人往,座无虚席,可绝大部分学生都是为写论文或考研找素材,真正静下心来阅读者寥寥无几,这难道不值得人们深思吗?对于社会人士而言,读书不单单是一种满足急需的知识补充,更应该是工作之余的必修之课,书籍应为桌面床头的必备之物。

我记得,中国首档青年电视公开课《开讲啦》有一期邀请的是著名影视演员蒋雯丽,她在回忆报考北京电影学院的面试经过时讲道,是一段与众不同且寓意深刻的即兴表演使她顺利过关,而表演的灵感正是来源于她曾经翻阅书中的一幅插画,归功于她幼时良好的读书习惯。从一个自来水厂的普通工人成长为一代影星,书籍的作用自然是不言而喻。读书或许不会让你瞬间改变什么,但长此以往的坚持,你必定会发现自己犹如一个竹篮不停地打水,多少次的结局看似一场空,可不经意间却让自己变得更加有内涵了。或许某个时段你会因阅读过的某一句话而灵感迸发,会因书中的某一个观点某一幅画面而获得改变命运的素材,即使“知识改变命运”不会应验,那至少也是“腹有诗书气自华”,你又“何乐而不为”?

读书不能急躁,更不能一味地幻想在书中索取功名和利益。作家三毛曾言:“在象牙塔里看书,实在急不得,一旦机缘和功力到了某个程度,这座围住人的塔,自然而然地会消失,而‘真理’就那么明明白白、简简单单地向人呈现了。”总之,你困惑的你不解的亦或是你想得到的,也许都会在书中得到答案,这便是书的力量。

“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是我一直信奉的至理名言,我毅然坚信唯有读书才能充实人生,陶冶情操,理解生命的真谛;唯有读书才能从浩瀚的书海中认知自然规律,学习先人智慧,通晓古今之事;唯有读书才能读懂人性真善美,明辨人间是与非,看透世间黑与白。

我一直在想,我们每一个人的每一天是否都应该严肃地追问自己:“今天,我读书了吗?”(柳雪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