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张红琢在烈士陵园拍照(资料照片)

原标题:让烈士“回家”

本报记者 时秀敏

3月18日晚,浙江卫视《中国梦想秀》节目录制现场,他的故事感动了在场的所有人,300名梦想观察团成员一次次给他送上热烈的掌声。数十名神秘嘉宾则以跪拜和泪水表达着对他发自肺腑的感激之情。

他,就是张红琢,一个走遍全国150多个烈士陵园,拍下6000余幅图片,把烈士陵园、墓志铭、墓碑当成唯一主题的“唐山好汉”;一个十年如一日,义务为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战争中牺牲的烈士寻找亲人的“寻亲使者”。也正是他今年三月初为10名信阳籍抗美援朝烈士寻亲的电话,开启了本报“国信杯”“忠骨有处寻 亲人今安在——为抗美援朝烈士寻亲”公益活动暨大型主题报道活动。

“只要活着,我为烈士寻亲之路就没有止境。”《中国梦想秀》节目录制结束后,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张红琢如是说。

感恩让他踏上为烈士寻亲之旅

唐山曾是一座灾难深重的城市。1976年7月28日那场旷世罕见的地震,让这座百万人口的城市瞬间夷为平地,也让这里成为被全国人民的爱心包围的城市。

那一年,张红琢15岁。解放军叔叔前赴后继、舍生忘死救助遇难及伤亡群众的画面震撼着他年少的心灵,绿军装的“绿”从此深深地烙印在他的脑海。18岁那年,他踊跃报名参军没能如愿,但对绿军装的情谊却从未削减。

2007年,一次偶然的机会,张红琢得知唐山烈士陵园里有很多外地的烈士一直没亲人祭奠,而陵园和相关单位掌握的烈士身份信息甚少,无法与烈士亲属取得联系。

英勇牺牲的烈士却孤独长眠,家属苦苦思念却无处寻找,怎样才能连接起这份被时空分离的亲情?站在陵园里,看到一排排令人肃然起敬的墓碑,张红琢萌发了为烈士寻亲的念头。

从那时起,奔波于各地的烈士陵园就成为张红琢生活的一部分。寻找烈士陵园——拍下所有墓碑的照片——到民政部门查询烈士名录——比对、核查并确定烈士信息——实地寻找烈士亲人或借助媒体和网络发布寻亲信息,这就是张红琢的寻亲“线路图”。

这张看似明晰的“线路图”,却并非坦途。他遇到的第一个“关卡”,就是有些烈士陵园的工作人员不理解,不让拍照。一旦无功而返,往往只能第二天起个大早,翻墙“偷拍”。他清楚地记得,有一次,他去齐齐哈尔的一个烈士陵园,同样吃了“闭门羹”。第二天凌晨4点赶到陵园时,下起了小雨。陵园的墙有两米高,他和陪同的朋友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翻过去。两人趁着天黑,淋着雨进行拍照。等拍完,天也亮了。但张红琢却很高兴,“那里有100多位烈士,拍到的都是第一手的资料。”

到民政部门查询资料,偶尔也会遭遇怀疑和婉拒。而即便有了烈士墓碑照片和烈士名录,也不像最初设想的顺藤摸瓜那么简单。

姓名、籍贯、所属部队加上安葬陵园,便是每一位“孤独烈士”的全部信息。有些还没有部队番号、没有详细籍贯、登记与事实不符、姓名和地名音同字异......面对这些情况,张红琢需要查阅更多资料,反复对比分析,确定烈士家乡。长期在电脑前进行碑文资料与烈士英名录的校对,张红琢因此落下了眼疾。

或许一字之差,就是南辕北辙。张红琢大海捞针一般寻找着所有可以利用的线索,奔波于全国各地。从寻找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烈士亲属,到为抗美援朝烈士寻亲;从为唐山籍烈士寻亲,到为全国烈士寻亲,张红琢的寻亲网越拉越大。

“好多烈士牺牲的时候,都特别年轻。为了啥?就是为了今天的好日子。我们到啥时候都不能忘了他们!”正是怀着这样质朴的感恩之情,张红琢执著地行走在义务为烈士家属寻亲这条充满艰辛的路上.....

墓碑前的团聚是他前行的动力

2013年清明节,小雪飘扬。长春市革命烈士陵园里,68岁的西安老人周汉文拿出家乡特产柿饼子,播放起家乡的秦腔,失声痛哭,长跪不起。而面前的墓碑,属于他从未谋面的烈士父亲。和父亲的相会,他等了68年......

“虽然我父亲从来没有见过我爷爷,但幸运的是,他还能在有生之年‘找到’爷爷,还能去祭拜他。”周汉文的儿子尹青江告诉记者,为了寻找爷爷周德友烈士的安葬地,父亲执拗地将他兄妹四人都送往爷爷曾经的部队所在地——吉林长春读大学。尽管如此,爷爷的安葬地依然多年寻找未果。正是张红琢发布在网上的关于爷爷的信息,让一家三代人实现了墓碑前的相聚。

最后一封家信已经泛黄破损,烈士的照片依然英气勃发,杭州市大江东开发区刘卫琴说,这都是父亲生前视若生命的宝贝。烈士叔叔刘元富始终音讯杳无,父亲死不瞑目。但如今,她终于可以告慰九泉之下的父亲,叔叔的安葬地找到了,好心人张红琢送来了这惊天的好消息!

“他真是我们的大恩人!我至今还不知道他的名字是哪几个字。”刘卫琴说,得知好消息的她几夜难眠。在《中国梦想秀》节目录制现场,包括她母亲、哥嫂、儿子儿媳、侄子等在内的一家8口人向素不相识的张红琢下跪,表达难以诉说的感激。

这样的故事太多太多。激励着张红琢一直走下去的,就是这每一次寻找历程中收获的感动,就是这烈士亲人的情有所寄,就是这被分离的亲情再次的相聚!

张红琢清楚地记得,他为沧州籍抗美援朝烈士刘树增寻亲时,得知消息的烈士姐姐和外甥第二天就赶往墓地。外甥打来电话说,俺替妈妈在电话中给您跪下了!电话中,他在那头哭,张红琢在这头哭。张红琢说,谢啥呀,您的亲人都为国家牺牲了,我们应该谢谢您!人民应该谢谢您!

这样感动着烈士亲人、也被烈士和烈士亲人深深感动的经历,让张红琢的使命感越发强烈,寻亲的脚步也更加坚定。8年来,经他校正后的700多名烈士安葬地的信息被发往全国23个省份,460多位烈士找到了“家”。他踏破铁鞋为烈士寻亲的事迹感动了唐山、感动了河北,也感动了中国。2013年,他被评为“感动河北”年度人物,并入选“感动中国”年度人物候选人。

让更多烈士“回家”是他最大的心愿

作为“中国梦想秀”的“追梦人”,每个人都有与众不同的梦想,张红琢的梦想就是“让更多烈士‘回家’,让烈士亲人不再流泪!”

张红琢每年有两个月时间在外奔波,而他只是一名小区物业管理人员,每月只有1000多块前的工资收入。为了让更多烈士“回家”,张红琢和朋友合伙开了一家照相馆,拼命挣钱,又不遗余力地花费在为烈士寻亲的路上。

张红琢心脏不好,医生建议他不能太劳累。可自从开始了寻亲行动,他就没有了空闲时间。他的手机更是成了热线电话,寻亲的、感谢的、采访的,不分早晚都有人打来。

看着丈夫一天到晚为了别人的事忙忙叨叨,妻子埋怨他没事找事。但埋怨归埋怨,因为不放心丈夫一个人外出,妻子果断地加入到丈夫的“团队”。

朋友许国泰开始也不理解张红琢,好好的日子不过,却为了与自己毫不相干的人花钱费力,到底图啥?但看到夫妻俩忙忙碌碌,身体又都不好,抱着帮忙的心思,他和张红琢一起外出。没想到,一发而不可收,许国泰被“同化”了,成了张红琢寻亲路上的“铁杆哥们”。

亲朋支持了,越来越多的人理解了,还有许多认识不认识的人主动提供线索,张红琢的寻亲之路越走越踏实。

得知本报正在开展“忠骨有处寻 亲人今安在——为抗美援朝烈士寻亲”公益活动,且已陆续找到烈士的亲人时,张红琢十分高兴,他寄语本报,“让我们共同努力,让更多烈士‘回家’!”

张红琢告诉记者,他目前还掌握有一些在云南、广西等地安葬的信阳籍烈士资料,等他整理校对后,还要通过信阳日报社为烈士寻亲。

张红琢的寻亲之路,没有止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