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明耀站在船上 |
□本报见习记者 李 浩 文/图
黄沙坡、淮河水,这些景色对形色匆匆的路人而言只是过眼云烟,然而对于在淮河岸边摆渡的王明耀而言,却是看惯了50年的风景。
淮滨县邓湾乡叶台村和潢川县上油岗乡的罗台村被400多米宽的淮河隔开,河面没有桥,船是唯一的交通工具。王明耀就是这船上的摆渡人。在这里,每一朵浪花都曾拨弄缠旋过老艄公的竹篙,从长篙木船到机动渡船,历经几十度春秋。从青丝到华发,几十年风雨的磨砺,64岁的王明耀显得比同龄人要老得多。
清晨6时许,天还未亮,浓雾笼罩着河面,早起的村民到达渡口边时,老王就已经在此等候。“过年期间人最多,一天下来差不多有千多人,来往的大都是走亲戚的,早上八九点、下午四五点的时候最忙。”几十年来,一天里哪些时间最繁忙,王明耀心里最有数。
到上午10时许,来往做农活和走亲戚的村民,已经过了10余趟,初春的暖阳洒到渡船上,王明耀的早饭也开始了。饭是王明耀的妻子送来的,村民们渡河没有固定的时间点,王明耀寸步不离地守在船上。这不饭还没吃上几口,河对岸就又聚起了要渡河的村民,王明耀只得放下饭菜。
“俺这儿流传着一句俗语:世上最苦三件事,撑船、打铁、磨豆腐,吃不了苦干不了这一行。”该村会计王明发说:“老王识水性,有经验,人实在,村里人都认可。一年到头,我们都不知道坐多少趟他摆的船。”
村里的人大都认识王明耀,因为这熟识的关系,王明耀说更得对得起这份信任。50年来,王明耀摆渡的船从来没有出过事。“上了船,总是要交代小孩要往里站、要看好。一船人的性命全在我身上,现在年纪大了更要注意。”淮河上常有沙船来往,两船相交,王明耀总是“宁慢三分,不抢一秒”,让人先行。
也是因为这熟识的关系,王明耀夜里是睡在船上的。“有人半夜里急需过河,我在这守着,有事叫我一声,就直接可以把他渡到对面去了。”王明耀说。直到去年,王明耀的冠心病更严重了,在亲人的劝说下,王明耀的这种吃在船上、坐在船上的日子才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