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黄铎

日前,本报“行进中国 精彩故事·记者走基层”主题采访活动小组的记者来到淮滨县垃圾填埋场,看见董军正在填埋区里用推土机不停地将从车上倒下的垃圾推平,推平后,他和几个同事像往常一样清扫垃圾。垃圾填埋场的处理现场,一眼望不到尽头的垃圾散发出令人不适的臭味,让大家不时地忍不住捂住了鼻子。若不是记者亲自到场,真是难以置信这就是董军每天面对的工作环境。

董军告诉记者,他们每天要在此环境工作七八个小时,将城市生活垃圾做无害化处理——摊平、压实、覆土。他们已习惯每天与垃圾堆为伴,重复着同样的工作,平均每天填埋垃圾130余吨。

董军是淮滨县公用事业服务中心舒美环卫公司副经理。从自来水公司到新水厂筹建,再到局项目办、污水处理厂,他在每个岗位上都爱岗敬业、踏实能干。2008年,局里安排董军到县垃圾填埋场工作。朋友们都说那里工作辛苦、工资也不高,还常年与垃圾打交道,劝他不要去。董军却认为,垃圾填埋工作也是城市中必不可少的工作,有需要,他就干。他常对同事说:“我们的工作不仅要有‘宁肯一人脏,换来万户香’的奉献精神,也要有新时期垃圾处理意识,在好的上班环境不一定有好环境,在差的上班环境不一定有差环境,脏臭不是垃圾填埋场抹不掉的本色,更不是当代环卫人的代名词,在给别人送去洁净的同时,自己也要创造洁净。”

问及董军以前的工作,淮滨县环卫部门的一位同志对记者说,刚到垃圾填埋场时,垃圾填埋工作对董军来说就是一页白纸,于是他利用闲暇时间学习垃圾填埋的相关知识,从什么都不懂逐步成长为垃圾埋工作的行家。现在,推土机、铲车、压实机等作业车辆对董军来说都是小菜一碟,操作起来比专业司机都熟练。记得有一次,一根上锈的铁钉戳破了董军的胶靴,当时认真指挥着垃圾车倾倒工作的他并未察觉,直到鲜血染红了鞋帮才发现。他只是简单处理一下伤口,坚持到最后一辆车安全倾倒完才离开。由于伤口没有妥善处理,感染化脓,在上级领导的“训斥”下,他才住进医院。可没过几天,他又出现在垃圾填埋场。人家说他傻,可他却说:“垃圾填埋场情况我最清楚,我不在场不放心!”

看过淮滨县垃圾填埋场,我们能感受到董军用忠于职守书写垃圾填埋场工作的艰辛,也相信董军一定会用勤劳的双手,用诚实的服务、无私的奉献,去书写淮滨县环卫历史上辉煌的明天,把淮滨县城装扮得更加美丽、洁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