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聂俭勇)近年来,新县始终把发展特色产业作为扶贫开发的抓手,实施产业带动战略,发挥资源聚合效应,精准发力、精心培育,特色产业蓬勃发展,助推全县扶贫开发工作。2014年,该县有7900人实现稳定脱贫。

坚持规划为纲,产业为基。该县依托丰富的红色和绿色资源,结合中央、省市扶贫开发工作要求,确定“3年脱贫,5年建成全省革命老区扶贫开发示范县,7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出台了《进一步推进扶贫开发工作的意见》,着力培育茶叶、油茶、中药材、淮南猪和乡村旅游五大农业产业集群,重点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推动一、二、三产联动发展,引导扶持贫困群众转业转产,走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现代产业发展之路。

坚持市场导向,规模经营。该县抓住农业龙头企业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这个关键,鼓励农村土地、林地适度流转,全县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407家、家庭农场97家,规模养殖户达到426户,省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5家,流转土地95.5万亩,发展中药材3万多亩、油茶23.4万亩、茶叶30万亩,林业总产值达21.85亿元,畜牧业总产值达7.2亿元,更多农产品走向市场,规模效应初步显现。以品牌抢占市场,制定油茶、石斛、红豆杉、葛根等13个特色农产品地方标准化体系,大力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和地方特色农产品。

坚持财政投入,优先保障。在财政资金上优先保障,该县财政每年拿出4000万元专项扶贫资金,支持贫困村建强基础、发展产业;每年拿出1000万元奖补资金,扶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组建县级扶贫互助资金总社,在每个省级贫困村设立50万元互助资金,实施到户增收项目,对产业发展农户每户补助4000元,实施扶贫小额信贷贴息项目。成立新型职业农民培训中心,整合就业再就业、阳光工程、雨露计划等培训资源,不断增强贫困人口自我发展能力。

坚持扶贫攻坚,精准扶贫。该县以派驻工作队驻点帮扶、县直单位驻村帮扶、干部职工结对帮扶的方式,帮助群众理思路、找项目、兴产业,群众不脱贫、责任不脱钩。深入推进“双十双百”工程,开展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建设宜居宜业宜游的美丽乡村。建强产业集聚区主平台,使更多农民实现就近就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