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马 童 余 杰)2015年年初,信阳市检察系统各类青年“业务能手”和“比武尖兵”统计,息县在全市占比12%。

这看起来并不是一个很突出的业绩,如果把市检察院的将近半数去掉,就八县两区而言,这是极其不易取得的成绩。

“很长时间以来我们院人才结构面临的是两头大中间小问题。”息县检察院检察长吕钺说,“35岁至45岁之间的同志只占20%,队伍建设迫在眉睫。”

营盘要循环起来,新来的同志要留得住。给他们建起单身宿舍和小食堂,还成立各类文艺俱乐部。这个办法很有效。

张家林和王丽都是2012年1月新入编的干警,没有了生活上的后顾之忧,一年时间他们就在全市、全省成了业务能手。

给青年同志解决生活问题,更解决学习问题。全院当下有十名同志参加在职研究生学习,从已毕业的五位同志看,检察院要为他们每人承担学习的各种费用五万元以上。在这种鼓励下,几乎所有的青年人都报考了在职研究生学习。

“传帮带”是青年人入职后成长的一种通俗说法,息县检察院总会安排新入职的同志先到综合办公室历练,所谓先学“办文、办会、办事”,有了口头、笔头再到部门科室发展。

吕钺说:“青年人精力好,发展快,对鼓励很敏感,我们愿意从各方面鼓励他们。”

近年来,息县检察院在省市各类比赛中崭露头角的青年人多,和这种鼓励息息相关。简单说,准备比赛时的各种方便由院里提供,获奖后院里还会做出双重奖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