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黎明

读研时,选择了汉语言文字学的汉代词汇,本以为此生该坐着“冷板凳”,在“故纸堆”里“整理国故”,大概与新闻扯不上关系。因缘际遇,不期想自己在报社工作已经快满四年了。

天气萧肃,思绪飞扬。采访、编辑让我接触了不同的行业,见证了一些重要活动,遇见了一些不平凡的人,唤醒了我往昔的梦。

和高端对话

采访到全国人大代表、三全集团董事长陈泽民,与其说是一种巧合,不如说是一种幸运。今年5月20日,“中国光彩事业信阳行”活动正式启动,而我有幸在活动开始前一天见到了陈泽民先生。

对于陈泽民,可谓闻名已久。可采访前,我还是有些忐忑和紧张,工作以来很多时候我是搞文字编辑的,真正参加采访的活动并不多。在网上查了很多关于他的资料,但是依然觉得遥远而陌生。5月19日下午,在中乐百花酒店,当敲开房门,见到和蔼朴素的陈先生,我的不安瞬间飞灰湮灭。他如同邻家的爷爷和我并排坐在沙发上聊天,采访自然而然地进行着。

我敬佩的不仅仅是他50岁时辞职创业,60多岁把企业做成行业第一,临近70岁却只当董事这样的传奇人生。我惊诧于他50岁从郑州市第三人民医院副院长的位置上辞职卖速冻汤圆和饺子的初衷竟然是“为了两个儿子可以体面结婚”,这只是一位普通的父亲的愿望。

在交谈中,我更惊奇他如今引以为豪的事情居然是“儿子孙子们都喜欢吃我烧的菜,我是家中的大厨”。他有那么多的成就和头衔,他在意的不过是食品的安全。古人云:民以食为天。而陈先生说:“我更倾向于‘食以民为天’,因为好的食品价值在于,它在满足基本营养需求下,不仅要安全而且要美味。而作为消费者的大众才是真正的上帝,他们决定一个品牌的走向。”我也很以为然。他的一句话让我印象深刻,他说:“其实,我的财富,就是社会的财富。”

怀着激动和震撼,采访回来写了《来信阳兴业、创业、安家——访全国人大代表、三全集团董事长陈泽民》,5月20日见报后迅速被人民网、新华网、大河网转载,让我明白有真情的采访才是成功的采访。

听名记讲道

距离去郑州培训已过去快一年了,却仿佛就在昨天。在为期一周的新闻从业人员资格培训中,我领略了“名记”的风采,于我,他们就是大海中的航灯。

刘国明就是这样的一位。他曾是一名记者,他的报道《郸城县医院中年医师周礼荣精心攻克技术难关,断指再植手术23例均获成功》,被选做河南省首届好新闻奖的首篇;他如今是一位政府官员,居省委宣传部网络宣传处处长一职,被群众称作是肯接地气、能接地气、善接地气的领导;他更是一位翻译家,从看不懂英语到翻译150万字的英语巨著,一天工作也没落下;他也是深受网民热捧的网络名人,脱下“官服”,穿上“马甲”,以“黄河野人”的身份“混迹”在众网友之中,多次对热点事件发表评论,成为“意见领袖”。

刘国明用自己的经历诠释了天道酬勤,用自己的成功说明了贵在坚持。他讲述刚开始采访、投稿的经历和困惑,可是什么都不能让他退却,一样的倔强甚至是有点迂腐,这让我们一下子拉近了距离。我始终相信,大千世界,冥冥之中,有些人可以穿越时空,心灵相通。因为我知道我们都是为梦想而活的,静静的心里,都有一道最美的风景。尽管世事繁杂,心依然,梦依然。课间休息时聊天,他询问了我的情况后,微笑说:“你不搞翻译可惜了,你有外语基础又有古代汉语的功底,比我的条件好多了。”我知道,他是善良的,尽管身居高位,依然不吝鼓励安慰一位为梦想苦苦挣扎的后来者。

“总有一种力量它让我们泪流满面,总有一种力量它让我们抖擞精神,总有一种力量它驱使我们不断寻求‘正义、爱心、良知’。”已经走过的岁月,常常让我在工作间隙、夜深人静时,想起《南方周末》那年的新年致辞,想起一个新闻工作者所应该肩负的历史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