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刘 翔

见习记者 李 宇

每天在微信朋友圈里晒新商品的照片,这已经成为利用微信平台从事商品销售商家们习以为常的事。面对这些琳琅满目的商品,作为买家的消费者是否留意过这些商品的“出身”呢?

这两天,家住市区胜利南路某小区的张女士很是苦恼:自己经朋友介绍,通过微信从一个微商那里购买了一双靴子。据张女士回忆,当时加了微信好友之后,在对方朋友圈一眼就看中一款靴子。张女士认为既然是朋友介绍的,肯定不会出问题。在询问了价格之后,张女士便买下来。结果到货拆开包装一看,靴子本身倒是没问题,但是张女士却发现这双靴子竟然连生产厂家等信息都没有。“这明显就是‘三无’商品。我有点不放心,便再去询问商家。商家告诉我,靴子质量肯定没问题,都是熟人介绍的,肯定不会有事的。”张女士对记者说。

记者搜索附近微商时,发现很多微商所销售的商品,都不是正规品牌商品。有些品牌,记者在网上搜索查询后,根本找不到有关该品牌的信息。据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微商告诉记者,由于做微商,投资少,门槛低,这就导致了这个行业人员良莠不齐。一些有实力的商家代理知名品牌,自然是销售正规商品,但是还有一些微商从一些小作坊那里进货,这些货即便取一个英文名字,其实也还是“三无”商品。尽管可能质量不会出问题,但是安全毕竟是大事,不能大意。

除了这些“三无”商品,在朋友圈购买商品,也缺少相应的购物凭据。由于微商属于“C2C”模式,消费者和微商在后,也没有必要的发票和收据。一旦发生商品质量纠纷,消费者很难有充足的证据维护自身权益。此外,由于缺少第三方监督,按照目前交易规则,一般都是卖家先行支付货款,然后卖家再发货。一旦涉及货款数额较大,微商“卷款而逃”,将微信关闭或是拉黑、删除消费者的微信账号,这也不是不可能发生的事情。之前就有利用微商做海外代购骗取货款的案例,给消费者带来极大的损失。

微商的兴起,是基于移动终端平台上社交关系的增值服务。很多微商都是利用朋友圈的好友推销商品,其信用往往建立在微信好友这层关系上。显然,这一信用不具有法律约束力,也很难得到法律支持和保障。为此,有关规范微商商业行为的讨论已经引起了全社会关注,希望相关职能部门加大力度规范微商市场秩序,引导微商向着健康方向发展,保障消费者的合法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