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主明
我认识朱华梅已经十多年了。十年前,曾以“中华巧女”为题,写过她一篇文章。这个标题是全国妇联授予她的荣誉称号。1995年,世妇会召开前夕,她的剪纸作品《大别山古塔》参赛中国首届工艺品大奖赛,获奖后曾在国内外巡回展出。荣誉称号也是在那个时期授予的。
十余年来,我们见过多次,另有电话沟通。几乎每次相见或电话,话题都集中在艺术创作方面。她对民间艺术的苦苦追求,使我对她的认识逐渐加深。但是,却一直没再动笔写她的文章。我对她承诺说:“等你有了令人震撼的作品时,我再写一篇。”
眼下,兑现诺言的时机成熟。一来,她的作品已经交流到国外,今年十月,参加了首届中国民间艺术奥地利展,在联合国大厦会展中心参展时获得交口称赞,本人也作为中国文联民间艺术家代表团成员,出访了奥地利、斯洛伐克和匈牙利,参加了斯洛伐克和中国建交60周年国宴,叶雕作品被中国驻斯洛伐克大使馆收藏。二来,多年的心血,有一个集中回顾展示,一本艺术创作的集子马上就要付梓。 三来,今年有巨幅剪纸山水作品问世,看罢令我兴奋不已。
十年磨一剑。这个十年,她由青年走到中年,眼角被岁月磨出了皱纹;艺术追求也由稚嫩变得老成。岁月是把尺子,能够量出人的步长里短;岁月是面镜子,能够照出人的笑脸愁眉;岁月是盘带子,能够录下人的思维轨迹;岁月是把勺子,能够舀出人的心智毅力。岁月如大浪淘沙,淘出来的金子,总有一天光芒四射。岁月记录了她艺术生涯的路径,也打磨了人生风采。
十多年间,她的艺术生涯给我的印象有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有基础,待起飞。与她初识,与猴有关。那是十二年前,我还在市委办公室工作。一天上午,著名民间艺术大师泥猴张来访,并带来一个弟子,席间得知,名叫朱华梅,与师母同为商城县老乡。
泥猴张对这个弟子相当器重,认为她的剪纸具有厚实的功底,发展前景看好,值得扶持培养,还托付我给以帮助。一月之后的一个夜晚,我接到泥猴张从上海打来的电话。当时,他正应邀在上海献艺。此时此刻,还没忘记托付的事情,显然,有催促落实的意思。
其后我到商城出差,约她见面。晚饭后,她与一位女友一起来到宾馆我的房间,带着一摞杂志、报纸、证书,还有两幅送我的作品。几句开场话后,我开始翻阅那些资料。
《河南教育》封二上的《育花》,是她发表最早的作品,时为1982年。获奖证书中,有参加河南省第二届剪纸大赛并获得二等奖的作品《茶水寄深情》;有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参加省第二届、第三届电影宣传画展的套色剪纸电影宣传画戏曲片《奇缘巧配》、《牡丹亭》;还有2002年10月参加中国文联、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省委宣传部等十多家单位联合举办的河南民间工艺精品博览会的作品《春姑娘》,获得银奖。此后被选入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的第一部完整的中国民间文艺家人才录《中国民间文艺家大词典》。
展开她送我的两幅作品,一副为《春之韵》。画面上一位身着长裙的少女,站在碧波粼粼的河边。河边草木茂盛,少女头顶椰枝阿娜,对岸树木林立。一只小梅花鹿来到少女面前,抬起一只前腿,翘首去接少女手中的叶状食物。整个画面,给人以春风荡漾、生机勃勃的视觉感受,同时,透溢出人与大自然亲密和谐的内涵。
另一幅作品是《三不猴》。画面上排着三只猴子,中间一只紧闭双目,左边一只用爪子捂住嘴巴,右边一只用爪子捂住耳朵,题字曰“不该看的不看,不该说的不说,不该听的不听”。立意新颖,线条流畅,画面简洁,主题清晰,蕴含丰富。
当时,泥猴张有件得意作品,就叫“三不猴”,立意与时代精神紧紧相随,表现形式则是手捏泥猴。徒弟同名的剪纸作品,显然是借鉴了师父的立意,或者说套用,只是把泥塑艺术移植成剪纸艺术。
这次所看到的,可以算作她的早期作品。从题材和内容上看,宽泛而欠集中,借鉴而少创新。在体验民间生活,挖掘民间艺术宝藏上还不够娴熟。
第二阶段,苦苦追求,不懈历练。那次采访后,我们一直保持着联系。我去商城,或者她来市里,常会通个电话,或者见个面。每次通话和见面,都会询问工作情况和创作成果。我这个门外汉也不厌其烦地浅谈自己的观点:高山巍巍,流水潺潺,豫南大别山区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创作源泉。水光山色,民风民俗,民情民意,都是丰富的宝藏。源不竭而清流不断,根不枯而枝繁叶茂。抓住这里的特色不放,足可以大展宏图。
这期间,饱蘸着豫南大别山区独特的生活气息和人文情怀,蕴含了山水风物、民生民性、民情民意、民风民俗,逐渐占据了剪纸创作主题。构图也趋向巧妙,画面也渐丰盈,情爱之美、生活之美、情趣之美尽入其中。代表作品有《打水草》、《撵山》、《摸秋》、《磨豆腐》、《夫妻赶集》、《锣鼓闹秧》、《摇到外婆桥——扯浪浪》、《千里跃进大别山》等。
从剪中功夫增加了刀下功夫,是她另辟的一个路径。她不忘剪纸的同时,又搞起叶雕创作。叶雕与剪纸截然不同,首先是创作工具,剪纸主要用剪,叶雕主要用刀。其次是受物原料,剪纸用纸,叶雕用树叶。剪纸重在剪,叶雕重在雕。剪纸不需要对纸张进行特殊处理,叶雕却有选叶和对叶子进行前期复杂加工的工序。
第三阶段,从尺牍小品到巨幅力作。叶雕受树叶的局限,作品尺幅娇小,只宜放置于案头欣赏。以前的剪纸作品,也多是小张尺幅,起不到震撼效果。去年以来,她开始在创作巨幅大别山风光类的作品上下功夫。这样的作品从立意构图到表现,难度无疑不小,所费的精力也非同一般。功夫不负有心人,两年内,创作出横竖两幅山水剪纸巨著。我看了为之一振,激动不已。多年的积淀,终于发力。把那重峦叠嶂、云蒸霞蔚、泉水叮咚、溪流潺潺、苍松挺立、鸟语花香的景致活灵活现于剪纸画面。
今天的成就来之不易。她早年从事于电影院广告宣传画工作,曾经风光过。后来,因电影院效益的不景气而成了一名下岗女工,既要挣钱养家糊口,又要追梦实现夙愿,困难和艰辛可想而知。但是,困难没有难倒她,凭着坚忍顽强,挺过来了,闯出了一片蓝天。坚持不懈地追求,坚持不懈地努力,坚持不懈地创新,是她一步步走到成功的宝典。
如今,她的剪纸和叶雕作品颇受各界人士的好评,在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节目中曾经展示播出,其艺术水平和成就,在中国日报网、人民网、河南卫视、信阳电视台等多家媒体均有报道。
过去,听人喊她为民间艺术大师,我觉得有点过于褒奖,只能算作恭称。现在,有人这样称呼她,我感觉已不算夸张。当然,这并不是说她的作品达到了炉火纯青的程度,而是瑕不掩瑜,看主流。要创作出流芳百世的精品,还需要继续下狠功夫,向顶峰攀登。我与她交流过,她心里明镜一般,人生道路还长,到达艺术巅峰还有陡坡荆棘,气不能泄,劲不能松,脚步不能停。
我期待着,将来再出第二本集子时,能够引起更多读者拍案惊奇,交口称赞。
是为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