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时秀敏
灵山脚下有个美丽的小山村,村子有个美丽的名字,叫“天桥”。
大山给天桥村带来了美景和生态,也留下了闭塞与贫穷。村民世代以山上的几亩茶园、山下的方寸薄田为生,行路难、靠天收,成为制约他们脱贫致富的瓶颈。
然而,初冬时节,记者来到罗山县朱堂乡天桥村,眼前却是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平坦的水泥路面蜿蜒远去,一口口万方大塘水满照人,田野里,收割后的稻茬间,油菜苗正悄然冒出新绿。
在石咀村民组,74岁的吴自业老人握住了记者的手,“俺今年收成好啊,一亩田打了1200多斤稻谷!去年?去年可不行,旱得绝收了。这都要感谢我们村的大贵人!”
老人口中的“大贵人”叫曹艺,是信阳市弘丰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多年来,他心系桑梓,积极投资为家乡人民修塘铺路、造堰建渠,大力改善农村基础设施条件的事迹在天桥传为美谈。
“你看,这座大山叫陡马沟,山上终年泉水不断,直接通过U型渠引水入塘,再灌溉塘下方阶梯形状的300多亩良田。这不,一下子让我们的收成牢靠了!”顺着老人的指引,记者看到,村边两口万方大塘首尾相连,一条与之相通的U型渠道,蜿蜒通往高处的山脚。
在天桥村,像这样的万方大塘,曹艺3年间整修了7口,投资逾百万元,让山坳间5个村民组的千余亩良田实现了旱涝保收。
大山深处的李大洼村民李万永深受行路难之苦,过去“扁担宽”的山路,崎岖坎坷,出门卖趟山货全靠肩挑背扛。如今,一条直达家门口的水泥路改变了山沟人的生活。
“这路基,都是曹总出钱修的。他还积极为我们村跑项目,争取国家扶贫资金,我们都享着曹总的福呢!”李万永感慨良多。
在村民眼里,曹艺很慷慨。他挖塘修渠,样样高标准。为了防止山体滑坡,他用山石护坡,对水塘四周进行护坡硬化,成本自然增加了不少,但修好后的大塘漂漂亮亮,让人啧啧称赞。工程需要的劳力,曹艺也坚持用本村村民,给出的工钱比市场价还高。
其实,曹艺经营的房地产公司尚处于发展阶段,资金并不宽裕。他用的车,还是十几年前的老红旗。去年,他在修石咀组的两口大塘时,正赶上公司职工医疗保险、养老保险被催缴的当口,资金一度十分紧张,但他宁可自己作难,也没让工程停下一天。
虽然有艰辛和苦处,曹艺却乐此不疲。看到村民们不再受良田灌溉、出行的困扰,他打心眼里高兴。当得知村里位于董寨自然保护区内的山上还有500亩集体林场尚无道路时,曹艺又坐不住了。
“为了争取修路项目,曹总不知跑了多少趟,甚至连有些文书他都亲自起草。”村委会主任吴自良高兴地告诉记者,通向林场的2公里山路,如今已修好了路基。一旦项目资金到位,村里的林场、山上的茶园管理都会更便捷,群众又多了一条致富路。
“曹总还想方设法找来专家、技术人员,给村里搞规划,畅通水系和交通,从根本上解决村子长远发展的问题。他的目标是把我们天桥建成美丽乡村!”在村支部书记汪景海看来,曹艺所关注的绝不单单是一条路一口塘的问题。对天桥村的发展,他胸有丘壑。
很少有人知道,无论是大学毕业后当医生,下海经销医疗设备,还是后来驰骋商海,一路走来,曹艺一路播散着爱心。孤儿院里有他亲切的笑容,困难户的家里留下了他的爱心,老病号的桌上摆放着他送来的医药……如今,他把他回报社会的目光投向了养育他的乡村。
面对记者的采访,他只是淡然地说:“我做的这点事,微不足道。自身一点小小的付出,就能让不少的人感受到社会的温暖,我感到内心很充实……”
诚如斯言,先贤有训:人生的价值和意义不在于你拥有多少,而在于你付出多少。愿越来越多的人像曹艺一样,自觉加入到传递正能量、温暖全社会的行列中来,让我们的社会更加暖意融融,生机无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