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闻出版报》记者 李子木

古老的信阳城,还从没有见过这么多的新闻人。不久前,来自大江南北的103家党报的社长、总编辑和记者乘坐各种交通工具风尘仆仆地赶赴河南信阳,他们的目的只有一个,参加由中国报业协会和中共信阳市委共同主办的“全国百家党报社长总编看信阳”采访活动。

践行“走转改”精神成为这次活动的主旋律。短短3天时间,150多位全国党报新闻人的足迹踏遍信阳的沟沟坎坎,访民生、问社情,看发展、寻不足,用如椽之笔对信阳的发展变化和资源优势进行了一次全国性、全景式、全方位的扫描,正如中国报业协会有关人士所言,此次活动“发稿之多、质量之高、效果之好,前所未有,为中国报协今后开展此类活动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看信阳 收获几多感动

“没想到信阳历史这么厚重”,“没想到信阳工业这么现代”,“没想到信阳毛尖这么诱人”。信阳是一座新闻的富矿,这里曾是楚国的都城,也曾是红色根据地,更是一片改革开放的沃土。对于大多数第一次踏上这片土地的党报新闻人来说,真是看到哪里都新鲜,看到哪里都觉得值得报道,看到哪里都会发出由衷的赞叹。

南方日报社总编辑王更辉说:“走在信阳的街头,处处都能感受到信阳人民的纯朴与热情,感受到这座古城的宁静与祥和。两天的采访,信阳丰富的红色旅游资源令我们印象深刻。在革命战争年代,30多万信阳儿女为革命献出了生命,非常令人感动。”

“信阳真是个好地方,山美、水美、人也美!”保定日报社总编辑许顺兰感慨道,“以前我到其他地方考察学习过,在范围和参加人员上都比不上这次。活动组织得人气很旺,提供了很好的平台,通过活动交到很多朋友,在采访过程中也有所收获。”

3天中,150多名社长、总编辑和记者分组深入鄂豫皖革命纪念馆、信阳高新技术开发区、国际茶城、平桥产业集聚区等地采访。所到之处,他们都仔细地看、用心地听、深入地问,对信阳良好的生态、厚重的历史和红色文化毫不掩饰自己的赞美;对建设信阳更美好的明天,更是充满着期待与祝福。

帮信阳 把最深入的思考留下

见多识广的党报新闻人在“看信阳”的同时,也不忘“帮信阳”,在采访的间隙,他们与采访对象深入交流,留下一路的“金点子”。

在信阳国际茶城,当听到茶城老总介绍未来的预计效益将达4000亿元时,陕西各界导报社社长郭占华感到既振奋又理性:“如果真能把茶产业做这么强,对信阳来说,发展潜力不可预测。”他详细分析道:“茶产业作为农业产业,不同于依赖石油、煤炭的资源型产业。思路决定出路,(下转02版)

豫风楚韵 人杰地灵

(上接01版)有这种超前的发展理念、战略目光是很好的事,但也要注重发展的规模和模式。信阳国际茶城要想真正地发展,必须先在本地有一定的市场占有率,通过资源整合,把市内大大小小的茶叶市场整合到一起,并在全国范围内针对茶叶生产、销售企业进行招商,吸引他们到信阳来。”他表示,陕西各界导报社将在自己的平台上介绍信阳,鼓励陕西企业家投资信阳。

作为一名资深媒体人,工人日报社新媒体运营室主任张明江对发展工业经济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在信阳同合车轮有限公司,当很多人在为这家拥有进出口自营权的“铸造行业百强企业”之大气魄而感慨时,张明江却产生了顾虑:这样的企业会不会有污染?当看完正在兴起的电子产业园和先进的污水处理设备后,他开心地笑了。

中国报业协会对外联络部部长钱鹏飞则建议,“信阳”这个名字非常好,一听到这两个字,就会让人想到诚信和阳光。可以用“信诚所至·阳光万里”这句广告语来对外宣传、推介信阳。

写信阳 笔下逸兴遄飞

三天时间转瞬即逝,然而真正的高潮才刚刚开始。从4月底开始至今,200多篇饱含激情而又充满理性、反映信阳改革发展新貌的新闻报道,刊登在《人民日报》《经济日报》《农民日报》《解放军报》《科技日报》等100多家中央级、省级、地市级党报和200多家网站的显著位置。一时间,一场以信阳为关键词的新闻盛宴在参与的各家党报中铺展开来,形成一次全国党报集中宣传老区蝶变得强大冲击波。

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在这次“全国百家党报社长总编看信阳”采访活动中,“走转改”精神成为大家的自觉追求。在三天的采访中,全国百余家党报的社长、总编辑与记者,走基层、下企业,深入田间地头,探访百姓商贾,用发现的眼睛寻找每一个新闻线索,力求将一个熟悉而又陌生的信阳展现给广大读者。中国国门时报社由总编辑贾玉奎带队,编辑中心副主任李桐、采访中心副主任罗兵、摄影记者陈伟组成的采访组,顾不上洗去一路风尘,便一头扎入基层,调研、学习、采访、思考,完成了一系列有分量的稿件,拍摄了许多鲜活生动的照片,在该报一版以“老区情·信阳行”专栏陆续推出。这些报道,有情节、有分析、有期待,把一个生态宜居、发展迅速的信阳,多角度、深层次、全方位地呈现在广大读者面前。

为了达到更好的传播效果,社长、总编辑和记者们在采访中,尽可能捕捉新闻事件的细节,使新闻报道更加生动、传神。经济日报社记者党涤寰在新闻特写《谷雨时节访茶乡》中,用清新自然的写作手法,再现了信阳毛尖的制作过程和茶乡人民的幸福生活,让人读后如沐春风:“门外茶桌上,灵巧的女孩娴熟地泡好了茶。我端起玻璃杯,欣赏着嫩绿的芽尖在水中升腾、飘散,而后慢慢旋转下沉,姿态轻盈曼妙,茶汤鲜亮透绿,香气袭人。轻啜一口,一股带着栗香的甘甜瞬间滋润了舌尖……”

翻阅各家的报道,不难发现,报道虽体裁不一,但角度独到,篇篇精彩。人民日报社记者龚金星、任胜利采写的消息《信阳轻轻落子山水间》,在较短的篇幅内总结了信阳发展绿色产业所做的努力及成效,并在《人民日报》一版显著位置刊发;科技日报社记者武云生写的《老区新名片》,用3000多字的篇幅,从不同角度对当地发展电子信息产业情况做了详尽报道;晋中日报社记者赵磐则用散文体写就《映像信阳》一文,深情讴歌了“豫风楚韵,人杰地灵;山清水秀,生态奇佳;产业发展,宜居宜商”的信阳美好未来。

参与采访活动的社长、总编辑与记者们,以满腔的热情为老区信阳的发展鼓与呼,让信阳人为之感动。信阳新县县委书记杨明忠说:“这些来自天南地北、与我们素不相识的记者朋友对老区的深厚情感,将激励我们更加勤奋工作、真情为民,把信阳建设得更加美好。”

(原载2014年10月15日《中国新闻出版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