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01版)
窄小的院子,三间低矮的平房,这就是黄春刚的父母在潢川县城的住处,虽然地儿不大,环境也不算太好,但是他们依然感到很满足。“这是黄春刚给我们租的,让我们老两口在县城里住,说乡下种地太辛苦。”说起住处,黄春刚的母亲显得很满足,“这比乡下的土房子好太多了!”
黄春刚的父亲在39岁时被查出患有脑瘤,经过手术后,性命虽保住了,但是右手丧失了劳动能力,一个姐姐又远嫁外地,所以养家的责任就落在了黄春刚一个人的身上,为了帮父母分担家里的负担,初中毕业后他就辍学外出打工。“因为他爸爸看病,我们借有外债,为了帮忙还债,黄春刚一辍学就开始帮家里卖菜。”黄春刚的母亲说。为了能让他们老两口不再为外债发愁,黄春刚去过北京、广州等地方打工,后来经人介绍去了青岛,有了黄春刚外出打工,家里的情况才慢慢有所好转,之后他就把父母接到县城,每个月定时寄1000元生活费给父母,“孩子知道感恩,对我们老两口很好,我们很满足!”
乡亲眼中的胡阳海 “家风使然 乐善好施”
对于胡阳海和黄春刚做出的救人举动,两人的乡亲邻里都不觉得意外,因为在他们看来,两人都是侠肝义胆之人,爱打抱不平,遇到有人需要帮助,总会第一时间站出来。
“胡阳海给我印象很深,不仅仅是因为他学习好,作业工整干净,最重要的是这孩子特别乐于助人!”刘俊峰是胡阳海小学一至三年级的老师,虽然已经过去了20多年,刘俊峰对胡阳海却依然印象深刻,他告诉记者,要是看到高年级的学生欺负同学,胡阳海就去阻止,下雨天学校门口有积水,胡阳海就会扶着或者背着低年级的同学出校门,“所以,对于他这次见义勇为,我一点也不觉得惊讶!”
2011年正月,回家过年的胡阳海发现,邻居胡金祥老人走路一瘸一拐的,当得知胡大爷的腰椎间盘犯了,疼的无法走路时,他立刻找来了小板车,亲自把胡大爷送到谈店乡卫生院。“这孩子从小就有礼貌,见到长辈总会打招呼,不笑不说话,也从没跟人没红过脸吵过架。”胡金祥说,“但是我觉得,胡阳海之所以能见义勇为,除了他本身很热心外,跟他家庭环境也是分不开的!”
胡金祥告诉记者,胡阳海的父亲胡朝坤生前是十里八村有名的大善人,以前他在村里开了个小门市部,遇到家庭有困难的村民,他就会免费送点日用品给他们,谁要是找他借钱,能还就还,不还他也不要,所以大家都叫他“胡大善人”!“我爸从小就教育我们做人要老实本分,乐于助人,谁有需要就去帮忙。”胡阳海的大哥说,“所以我弟弟能这样做并不是偶然,而是我爸言传身教的结果,是我们家乐于助人精神的延续!”
家住潢川城关镇的胡克在2005年至2006年与胡阳海共同经营着小油岗至信阳的城乡客运线路,提起一起跑中巴的那段时光,胡克记忆犹新,“阳海当时是司机,每次出车前都把车内打扫得干干净净,得知有老乡去信阳看病不熟悉市内线路,到汽车站后他还主动送老乡去154医院和市中心医院,后来俺们乡的邻居都说‘去信阳别的车不坐,就坐胡阳海的车!’”。
“我记得最清的就是2005年8月下旬的一天,我和阳海开车去信阳,车刚进罗山境内,上来一个中年男子,因为我俩经常跑车,知道他是小偷,阳海就对着乘客高声喊了一句‘大家注意保管好自己的东西’,没想到小偷还是偷走了后座一位熟睡妇女的1000元钱,小偷下车后,阳海追了1里地才抓到他”,胡克告诉记者,当时胡阳海跟小偷说这钱你不能拿,那1000元是给孩子交学费用的,小偷把钱还给胡阳海后,阳海训斥一句,“以后你别再上我的车!”
好人一直都有 火种一直都在
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从最初在青岛三跳大海勇救落水青年的魏青刚,到大义捐赠独子器官、让三个濒临绝望的家庭得以重生的张树国夫妇,再到同心合力跳入冰窟勇救落水女孩的李峻青父子……一个个感人至深的故事,让人们感受到了信阳人身上所洋溢的道德魅力。
从数十年如一日,免费为群众提供精神食粮的息县包信镇村民张学兰,到不图名利做公益,坚持传播善念的高长虹,再到从坚持鲜血14年,累计鲜血59000毫升的李涛……一批批来自基层的“最美信阳人”,用实际行动弘扬着社会新风尚。
如今,这支好人队伍又增添了为保护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身负重伤却依然与歹徒搏斗的胡阳海和黄春刚二人,他们同样用行动诠释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丰富内涵,为社会树立了鲜明的道德导向,时代的进步需要文明风范的引领,社会的发展需要好人队伍的激励,一个好人就如同一颗火种,而现在,好人火种已如星星燎原般,燃遍至申城每个角落,成为一种精神、一种品牌、一种象征,鼓舞着更多的普通人加入“信阳好人”的行列,昭示着凡人善举的道德品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