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刘 翔 见习记者 李 宇) 昨日上午9时许,记者接到浉河区董家河镇睡仙桥村一村民来电,称在其家附近的一水塘里发现“桃花水母”。记者立即驱车赶往该水塘,发现水塘里果然有许多白色物体,像一个个会跳舞的精灵,在水中浮游。
发现桃花水母的梅昌盛是一个今年考上郑州某高校的准大学生。昨天早上,他带着钓鱼竿来到离家不远的一个水塘边钓鱼,一直盯看水面的他,突然发现水里有许多白色的物体,一闪一闪的,煞是好看。出于好奇,他便用雨伞舀起来一些,装入一塑料瓶中,拿回家给爷爷看,70多岁的爷爷也说从来没有见过这种物体。梅昌盛便上网查询,这一查不当紧,他惊奇地发现看到的竟是有“水中大熊猫”之称的极危物种——桃花水母。
记者立即陪同小梅来到信阳师范学院生命科学院环境生物学实验室做鉴定。“这就是桃花水母,我去南湾水库周边寻找过很多次都没有找到,今天终于见到了。”该实验室负责人陈坤教授一见到记者递上去的样本,就掩饰不住内心的激动,高声地告诉记者。
曾在中科院水产研究院做过博士后研究的陈坤教授告诉记者,他之前只在武汉水产所见过桃花水母样本,其间曾多次陪全国一些高校的专家到南湾水库周边寻找桃花水母的踪迹,都没有找到。这次发现桃花水母,的确是意外之喜。目前全世界100多年来只发现桃花水母11种。中国虽然种类多、分布广,但由于桃花水母生存的水体被污染,生存环境遭到破坏,目前能采到桃花水母标本的地方全国也不过二三处。因此,中国这一稀有物种已濒临灭绝,信阳桃花水母更是被列入国家濒危动物红色名目最高级——极危物种。我市上次发现桃花水母还是在1980年,距今已有34年之久。
陈坤教授告诉记者,比恐龙出现还早的桃花水母,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和美学价值。作为生物进化过程中形成的一个物种,其地位丝毫不逊色于大熊猫。其特有的基因对现代基因工程的研究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同时也为研究和了解物种的遗传进化提供了条件。
新闻链接>>
桃花水母又称“桃花鱼”,生长于温带淡水中,因形状如桃花,并处于桃花盛开的季节出现而得此名。
桃花水母是一种濒临灭绝的古老而珍贵的腔肠动物,有几亿年至十几亿年以上的生存历史,其外貌特征表现为通体透明,无头无尾呈圆形,直径约2厘米左右,晶莹透亮,柔软如绸,中间长着五个呈桃花形分布的触角状物体。桃花水母对生存环境有极高的要求,若水质受污染,它们有可能在数日内灭绝。其珍贵的程度可媲美大熊猫,号称“水中大熊猫”,属于世界保护级别最高的极度濒危物种,是中国保护动物红色目录中的一级保护动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