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吉林

最近,笔者在农村采访了解到,一些乡村的农家书屋经常是“锁头把门”,利用率不高。

为了在农村普及提高文化知识,帮助农民掌握致富的本领,近年来,农村各地陆续开展了农家书屋建设工作,根据农村实际情况建起了不同形式的书屋。有的建在村里的公共场所,有的建在人气较旺的农户家里。农家书屋成为新农村建设的一道风景线,对活跃农村文化生活、方便农民靠科技致富发挥了重要作用。

但是在一些乡村,农家书屋成了摆设,成了装点门面的“道具”。有的村子,一些村民表示他们从来没有去过村里的书屋,书屋大多时候都锁着门,有的甚至不知道村里还有书屋。他们说,现在农民都认识到了科学知识的重要性,但是对怎么掌握这些知识还很迷茫。

新农村建设,文化应先行。农家书屋是贴近群众、普及提高文化知识、促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实用方式。从事农村工作的各级干部,在组织投入了人力、物力建设农家书屋的同时,还应当更多地动脑筋想办法,更好地管理和使用书屋,使其更好地发挥作用。

要使农家书屋保持活力,长期发挥效益,就要在建立健全农家书屋供书、读书、管书等制度上下功夫,逐步使农家书屋与各级图书馆互动、与农村图书市场网络连接,对所配图书进行定期调换、流转,保证农民群众随时有新书阅读。同时,要通过举办专题读书活动、农民读书日等多种方式积极引导、指导农民群众读书、用书。

“三分栽七分管。”这是人们对栽树的经验总结。套用一下这句话,建好农家书屋,更要管好农家书屋,只有这样,才能发挥好每本书的作用,实现农家书屋效益的最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