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志宏
作为艺术瑰宝的商城叶雕,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厚的艺术内涵,是商城古老的传统民间艺术,是经过历代人民不断创新的精品。普普通通的树叶,在别人手上也许一文不值,但在余贵明手中,却被雕刻成了各种形态的艺术作品。仅凭一把刻刀的雕琢,即把山水云霞、花鸟生灵、人间百态浓缩于方寸之间。
改革开放后,商城民间艺人余贵明出于对商城民间叶雕艺术的热爱,在搞好民间剪纸创作的同时,加大叶雕艺术创作力度,在几十年的探索中,吸收前人精华,逐步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反映大别山风土人情,注重意境的营造,侧重从原汁原味现实生活中提炼素材,受到社会各界的好评。
余贵明的叶雕艺术在源远流长的商城传统文化中吸取营养,不断创新,保留传统的表现形式又综合现代夸张、变形等艺术手法,利用刻刀刻出简练、概括、稚拙感很强的作品,做到华而不繁琐,走刀流畅,人物、图案刻化生动优美。选料多以普通红叶、白扬叶、银杏叶、梧桐叶等为主,作品远销河南省内外。余贵明创办了明间工艺工作室,年销售额十多万元。他传承了富有民间特色的“大别山文化”,成为传播商城民间艺术的“文化大使”。
余贵明说,叶雕具备了版画、微雕、剪纸等艺术的表现形式,利用自然叶片的自然形态、纵横交织的脉络,就能进行创作加工,刻画内容千姿百态。从剪纸造型到西洋名画,从民间传说到成语故事,叶雕能将众多题材浓缩在手掌大小的叶片上。
话虽如此,整个叶雕创作还是相当复杂的:先要选取平整厚实的叶片,叶片生长期必须超过一年、经霜打过,这样,叶片才能够经得起雕琢。叶片选取后还要经过蒸煮和长时间的浸泡,之后用特殊的刀具,借助放大镜,一点点地剔除多余的叶肉,制作一件巴掌大小的叶雕作品,至少需要一周时间。
据商城县文化部门考证,该地区的叶雕源于汉朝,最开始以树叶、树皮、兽皮、金属箔等材料进行裁剪和雕刻,兼具记事和美术功能,千年来从未断绝。
传统的叶雕工艺和造型类似于剪纸,造型和线条较为单一。近些年来经过余贵明、朱华梅等民间艺人的改良创新,叶雕焕发了新的活力。作品色泽自然,薄如蝉翼,柔韧如布,反复折压都不会断裂,画面呈现很强的立体感,在阳光下呈棕黄、棕红或棕黑色,具有天然古朴的美感。
然而,同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面临的现状一样,目前,商城叶雕只有少数人在传承。老的叶雕艺人先后离世,中年叶雕艺人大多转行,年轻者后继乏人。朱华梅说,她现在在向一些聋哑人士传授这门技艺,“因为他们心无旁骛”。今年已57岁的余贵明感慨:“我现在还没找到合适的传人。”
值得欣慰的是,眼下,作为信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商城县政府已对叶雕艺术制订了具体的保护计划,希望通过文化产业的运作,以政府采购等形式,把叶雕作为宣传商城的名片推向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