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 者 胡 刚 特约记者 薛运华 陈俊材)息县从2012年6月开始,在综合支付制度改革的基础上创新思路,积极探索,实施了“政府购买、分级诊疗、分段服务、合同管理、绩效支付”的协作医疗服务模式,实现健康与疾病连续化诊疗管理,取得了初步成效。近日,国务院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领导小组高度评价了该县建立的分级诊疗新模式,并以简报形式推广这一创新做法。
坚持政府主导,统筹协调推进。该县按照“政府购买、路径分级、服务分段、合同管理、绩效支付”的总体要求,研究制定协作医疗服务指导意见和实施方案,在县人民医院与6个中心乡镇卫生院开展4个病种协作医疗试点的基础上,逐步扩大病种和实施范围,不断完善协作医疗服务的运行机制;通过建立协作医疗质量管理体系、制定适宜的临床路径、完善按病种付费运行机制、强化各级医疗机构服务能力、推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与医疗服务无缝衔接、加快信息化平台建设等措施,引导各级医疗机构积极参与协作医疗,为群众提供一体化的医疗服务和健康管理。目前,全县已建立起以县级医疗机构为核心、乡村医疗服务网络为依托、各级医疗机构功能定位明确的协作医疗联合体。
规范服务路径,明确功能定位。为优化医疗资源配置,促进医疗机构优势互补,该县研究制定了病种协作服务的核心路径,明确了各级医疗机构的功能定位,要求各医疗机构在标准核心路径的基础上,确定个性化辅助路径,按照核心路径实施跟踪监管;各医疗机构之间按照临床路径的执行情况进行费用分解和分配,形成县、乡、村一体化、分工明确的分级诊疗体系,使各级医疗机构按照功能定位开展医疗服务,进行健康管理。
推行分级诊疗,实施双向转诊。该县根据各级医疗机构的服务能力,实行分段治疗、分段计费、连续管理,要求各医疗机构严格落实首诊负责制和上级医疗机构质量负责制,实行县、乡、村一个路径走到底,畅通县、乡、村三级转诊渠道,推行县、乡检查结果互认,避免重复检查,最大限度地降低病人的看病费用,节省卫生资源;上级医疗机构对转诊患者负责,实施跟踪管理,确保患者不管转到哪里,管理路径都一样,诊治不间断。
健全运行机制,确保持续发展。该县健全帮带机制,要求县级医疗机构为基层医疗机构提供技术支持,帮助解决技术难题,指导开展医疗服务,定期免费培训业务骨干;健全竞争机制,要求乡、村级医疗机构根据自身情况和地理位置,选择2所以上上级医疗机构作为协作医疗单位,签订协作医疗服务协议,明确双方的责任和义务;健全提升机制,积极引进省内外管理技术和专家,进一步提升县级医疗机构的医疗服务水平;健全考核机制,制定《息县新农合协作医疗服务考核办法》,加强对各医疗机构的监管,实施绩效考核,并根据考核结果按病种进行绩效支付;健全支付机制,切实减轻群众负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