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01版)团结带领信阳儿女依旧保持着革命前辈当年那么一股子劲,在全面深化改革大潮中,奋力拼搏,勇当先锋,谱写了一曲慷慨激昂的时代壮歌。”

我们看到,为了达到更好的传播效果,社长、总编和记者们在采访中,尽可能地捕捉新闻事件的细节,使新闻报道更加生动、传神。《经济日报》社记者党涤寰在她所写的新闻特写《谷雨时节访茶乡》中,用清新自然的写作手法,再现了信阳毛尖的制作过程和茶乡人民的幸福生活,让人读后如沐春风:“不经意间,我们走到了山上的茶叶加工车间。工人们正忙着炒茶、杀青,空气里弥漫着清新的香气。门外茶桌上,灵巧的女孩娴熟地泡好了茶。我端起玻璃杯,欣赏着嫩绿的芽尖在水中升腾、飘散,而后慢慢旋转下沉,姿态轻盈曼妙,茶汤鲜亮透绿,香气袭人。轻啜一口,一股带着栗香的甘甜瞬间滋润了舌尖……”

翻阅各家党报寄来的100多张样报,记者发现,报道虽体裁不一,但角度独到、篇篇精彩。《人民日报》记者龚金星、任胜利采写的消息《信阳轻轻落子山水间》,在较短的篇幅内总结了我市发展绿色产业所做的努力和成效,并在《人民日报》一版显著位置刊发;《科技日报》记者武云生写的《老区新名片》,用3000多字的篇幅从不同角度对我市发展电子信息产业情况做了详尽报道;《晋中日报》记者赵磐则用散文体写就“映像信阳”一文,深情讴歌了“豫风楚韵,人杰地灵;山清水秀,生态奇佳;产业发展,宜居宜商”信阳的美好未来。

参与采访活动的社长、总编与记者们,绝大多数并非信阳人,但他们却以满腔的热情为老区信阳的发展鼓与呼,让信阳人为之感动。新县县委书记杨明忠说:“这些来自天南地北、与我们素不相识的记者朋友对老区的深厚情感,将激励我们更加勤奋工作、真情为民,把新县建设得更加美好。”

然而,《中国贸易报》记者毛雯在他发表的信阳采访后记中写道:“在采风活动中,给记者们留下深刻印象的是信阳当地淳朴的民风。这座始于殷商的历史古城,一直用厚重、宽容的胸怀经历着历史的风霜。而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信阳人民,也一直在用勤劳的双手在中华文明史上留下自己灿烂的一笔。不变的是传统,是一件件3000多年前精美绝伦的青铜器,是一望无际、饱含汗水金色的麦田,是中华民族历久弥新的文化传承;不变的是创新,是突破传统的信阳红茶,是手机、电视‘信阳造’的眼前一亮,是日新月异的发展带给我们一次又一次的惊喜。信阳,值得我们再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