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孝平
第一次逛旧书摊,是在读高中时。当时,我是住校生,周末回家。我家在一个偏远的小村庄,离市区较远,出于对城市的渴望,一次周末晚上我怀着兴奋的心情骑了一个多小时自行车到市区玩。当时,夜市算是市区最热闹的地方。街上摆着许多衣服、电器、水果摊,路人络绎不绝。我漫无目的地走着,走到西头发现了一个旧书摊,地上摊一块布,放着几十本旧书和杂志,边上停辆三轮车。我停了下来。有的书封面已发黄,看来有些年头了。我如获至宝,蹲下仔细翻看。
约摸呆了近一个小时,我才挑选好要买的书。几本小说月刊,九几年的,昆仑、收获、芙蓉,八几年的。旧书不贵,薄的一块钱一本,厚的两块。我偏爱这样的旧书,有种古老的气息散发,空下来读几篇小说,实在太惬意。起身时,我才看清老板模样:30多岁,中等个子,脸黑,留着胡子。付好钱,带上旧书,我满足地离去,并不与他交谈。
此后,我多次在此旧书摊购买旧书,足足有30多本。许多年后,我在同学的洗车店巧遇这位卖书老板,他如今开了好几家书店,卖的多是各类教辅书。我笑着说,当年曾到你的摊上买过许多杂志,现在还保存着。老板笑笑:“都是两三角钱从一些工厂、单位的图书室淘来的,废品价收进来的。卖一本赚几角钱,没花头。还是现在卖教辅书好赚钱。”
在外地上大学时,逛旧书摊成了我一大爱好,乐此不疲。夜市离学校很远,要骑一个多小时车,我和一个同学每到周末必去逛几圈。这里的书摊有好几个,有的卖些有色彩的书,有的卖封面精美的盗版书,只有他的摊上摆着纯粹的书。他是一个50出头的中年人,听口音是四川人,别人蹲在他摊前,他自顾自地抽着烟,并不介绍推销。别人问他有没有某某作家的书,他能马上回答上来,看来职业也提升了他的文化层次。书摊内容倒也丰富,有许多上世纪80年代很出名的作家的作品,刘心武、冯骥才的,也有上世纪90年代余华、马原、迟子建的,甚至还有武侠连环画。
我花十几块钱挑几本旧书,三四块钱一本,封神演义、七侠五义、红楼梦就是在这个书摊上买的。又想省钱,又想看书,穷学生的快乐与收获就藏在这盏昏暗且略带黄色的灯光下。在这里,没有人会提醒你要关门,不用担心价格贵买不起。看得满意了,再买。不买,只是看,也不会招来摊主讨厌。我喜欢这种感觉,自由,舒服。枯灯黄卷,几个爱书的闲人,没有闲话,只是安静阅读。
如今阅读环境有了极大改变,手机电脑上就可以方便阅读,不用专门跑旧书摊了。但借助现代工具的快餐阅读,只是人们繁忙工作之余的一种消遣,而非心灵阅读。我们读段子看新闻,已不愿去寻找那些打动我们灵魂的文字了。很多民营书店纷纷倒闭,新华书店专卖教辅材料和学习机之类的电子产品,旧书摊也极难见到了。那种看到书的喜悦、捧着书的安然,怕也难寻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