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道锋

近年,一些乡镇新建了不少各式各类的专业市场,诸如茶叶板栗、水果蔬菜、装饰建材、五金水暖、仓储物流、电子商务等,催生了一批诸如种、养、加、产、供、销等支柱产业,成为当地经济发展的“新引擎”和“助推器”,这是值得称道的。

但是,笔者也见过一些不合时宜的市场,诸如饮食市场。某镇花了不少钱建设几条街道、围成一个大院子,想把吃喝的人集中到这里来,一是便于服务管理,二是便于卫生保洁。可是,它因不符合信阳人的饮食心理和生活习惯,特别是一些承接能力较高大的餐馆,不想挤在一起,说是妨碍拉客。加上一些部门人员迎来送往不情愿曝露在众人视线里,涉足日稀,经营惨淡,导致商户频繁更替,三天两头有人搬迁装璜,搞得乌烟瘴气,形成恶性循环,市场总是开不活。

如何走好“市场+产业”这条路?一是充分论证。因各地所处的地理位置不同,敷入产出存在差异。例如,地处山区的乡镇在茶栗、耳菌、柴炭、山菽等方面资源充足,地处丘陵的村组在种植、养殖、油籽、花生等方面占有优势,地处平坦的乡村在蔬菜、瓜果、水产、栽培等方面易于供应。为此,筹建市场时要充分考虑这些因素,找准市场定位,做好配套性强、便捷度高、成本偏低,越专业越好,越贴近越行,以吸引更多商客入驻,只有农民从心里寄予市场,市场就会立于不败之地。二是简政放权。摆正政府这个主体与商场这个客体的关系,按照“能交给市场的都交给市场、能交给社会的都交给社会”的原则,该管的一定管好,不该管的坚决不管,真正做到不缺位、不越位,跟着市场走,让市场说了算。并配套实施优惠政策,降低招商门槛,放宽市场准入,简化办事程序,鼓励民间资本进入流通市场,推动各种所有制经济平等竞争发展。三周到服务。注重为客商办好事、办实事、解难事,在项目选定、摊位出让、手续办理、供水供电等方面提供全方位服务,做到时间最短、效率最高、费用最少、服务最好。并竭力维护外来商贾的合法权益,让投资商满意而来、顺利落成、速见效益。同时建立警、市共建的治安环境管理长效机制,坚决制止吃拿卡要现象,严厉打击强买强卖、收“保护费”等黑社会行为,以保证客商“投资无忧患、服务无抱怨、进驻无烦恼”,促使招引项目早落地、早投入、早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