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新俊 宋媛媛
近日有媒体报道,位于北京东城区的三联韬奋24小时书店正式挂牌营业,当晚销售额达到15000元,第二晚25000元,第三晚32000元。随后,北京首家民营24小时书店——“博书屋”将于本月底正式运营。一时间,实体书店尤其是24小时书店成为市民们竞相谈论的话题。
“希望把24小时不打烊书店打造成为城市的精神地标”。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给北京三联韬奋书店全体员工的回信中曾这样说。事实上,24小时书店成为城市精神地标早有先例。台北的诚品书店,24小时营业,不仅卖书,更长期举办各项演讲、座谈、表演与展览等延伸阅读活动,成为吸引全球游客的文化景点。
“书籍是全人类的营养品。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莎士比亚的名言道出了书籍的重要意义。但在如今的快节奏的城市生活中,能够静下心来阅读已成为“奢侈”的习惯,而24小时书店由于其全天候营业的特征,为繁忙的城市人带来了新的心灵归宿。不过,作为市民休闲放松、净化心灵的实体书店,特别是像三联韬奋、台北诚品这样24小时营业的书店实在太少了,我们的地标性建筑往往是高楼大厦,注重外在的美,却往往忽略了人们的心灵。像实体书店、特别是24小时书店这样的文化场所更应该发扬光大,成为城市中的精神地标,在这样的基础上,全民阅读才能进一步发扬起来。
诚然,一家成功的24小时书店,应该坐落在交通便利的繁华地段,应该拥有庞大的小资和文化消费群体,而这些只能在一二线城市才能实现,但这并不表示三四线城市不需要几家反映城市特色的书店。每座城市,都应该有能够寄托灵魂的书店,让我们“诗意的栖居”,是我们业余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对它的经营和管理,应该参照公益性事业单位的标准来予以扶持。作为不可或缺的提高生活质量的事物,作为文化共享的平台,一个城市的特色书店就是我们文化的街灯,我们应该尽可能地保留这样的书店,去保护我们文化的街灯,让它不会黯淡无光,更不会熄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