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记者 贾 钊 王秀琼
“或许你也曾抱怨现实社会缺少温暖和信任,但你是否意识到,每一点不信任的传递与累积都来自于个体做出的不诚信行为。有没有一次不诚信,让你始终无法释怀?”
——自4月22日起,新华社联合新浪、搜狐、网易共同发起“为曾经的不诚信,我道歉”征集活动。一个多月来,许多人通过网络平台和实地街访,说出了深藏心底的故事,并真诚道歉。他们的歉意或许已经于事无补,或许不能全部传达给曾被欺骗的人,但显示出诚信在人们心中仍拥有沉甸甸的分量。
那些心底挥之不去的不安
从许多人的自述看,一次欺骗,一次失信,无论有意无意,都可能在心里久久徘徊。
网友“藜离芫上草”回忆起一年级在学校自己把额头撞了个大口子,却因为怕妈妈骂,把责任推到好心扶了自己一把的同学身上,最后妈妈还到同学家去理论。虽然事情已经过去20多年,但这位网友依旧耿耿于怀,深藏歉意。
一个未能信守的承诺,让身为记者的网友“绯色流年”纠结至今。她2006年采访一位曾在非洲工作18年的老工程师靳辉,临走前借了一本书,本打算写完稿子归还,却不小心把老人的电话和地址丢了。她在微信回复中写道,“几年过去了,这件事一直让我心里很不安”,她仍希望能有机会物归原主。
有时候,一次失信会让人终生遗憾。网友“虹彩163”曾在去丈夫老家时答应一位患癌老人给他带挂面回去,后来却忘了,老人的去世让她意识到生命的短暂脆弱,但已经晚了。
有时候,对陌生人的不诚信也会让人难以原谅自己。网友“半月”小时候为了打游戏机,花了几次假币,如今觉得收假币的小卖部很不容易,自己想还钱,却忘了当年的地址,只能在心里存着歉意:“愿我的忏悔,能让我对自己的良心有个交代。”
亲人,对不起
在参与征集的网民和受访民众中,他们致歉最多的对象是谁?是亲人。这些大部分或出自善意或为了敷衍的谎话和食言,似乎很难被扣以“不诚信”的帽子,但这些谎话和食言有没有造成隐蔽的伤害?很难说。
在江西接受记者采访的熊女士对着镜头告诉丈夫,自己曾说他的酒喝完了,其实是为了他的身体着想,偷偷把酒倒了。在她说“对不起,老公”时,让人感受到的是浓浓爱意。
“一直答应自己回家时别和父母顶嘴吵架,多对父母说我爱你,给他们一个拥抱。都没做到。”网友“Alisssssssa”在微博上表面对自己道歉,实则是对父母表达内疚之心,引人共鸣。
但在一些人眼里,对亲人善意的谎言其实也有代价。网友“树声”的舅舅得了肾癌,全家人一致对他舅舅隐瞒真相,担心知道实情会让舅舅的精神垮掉。直到弥留之际,亲人们才在他耳边说明病情,但谁都不知他是否听到。这位网友为此深深自责,他向天堂里的舅舅说“对不起”:
“如果早就知道了结局,他会不会选择其他方式度过人生最后的时光?或者至少,他会不会把后事交代得更充分些?……多年后的今天,我很后悔没有尽早对舅舅讲真话。我们也许自以为说的是‘善意的谎言’,却剥夺了舅舅自主选择的权利。”
成人世界的复杂,也会在不经意间“感染”天真的孩童。网友“就是这样”为自己对孩子的“不诚信教育”感到遗憾。他在儿子很小的时候,编过谎话哄孩子,现在9岁的儿子很喜欢耍小聪明,比如会骗妈妈去买牛奶然后自己趁机玩游戏。他在邮件中写道:“现在我真的很后悔用这样的方法哄孩子。别以为小不点的好骗,其实他什么都明白,也什么都记到心里。”
从此刻开始,更珍惜诚信价值
诚信无价,但不诚信从何而来?怎样让诚信重新回归?一些网友对此作了更深入的反省和思考。
网友“家伙”在邮件中写道:
“从小到大,我每天都在不诚信。小到别人问我吃饭没有,随口答人一句‘吃了’,其实没吃;大到出差时候将餐费做到住宿费里一起报销;再比如,为了那些福利去开发票……为了想要得到‘名’、‘利’、‘欲望’、‘面子’等等,我曾经编制了很多谎言来包装自己,事虽小,性乃迁。借此机会,我愿忏悔自己的过失,并承诺,自此以后,做一个诚实守信之人。”
通过媒体平台公开表达歉意固然宝贵,但更重要的是人们从内心深处恢复对诚信的认同。网友“cwd”体会到,“这样的致歉不是道歉给别人,是对自己内心的一个致歉。”
当然,光有民众为个人的不诚信行为道歉,远远不够,一个诚信社会更需要政府的示范和体制机制的保障。网友“晓凌”提出,政府诚信了,媒体诚信了,百姓们的诚信就有了方向。
真诚的道歉,没有高下之分。守住诚信,也没有早晚之别。希望这些歉意、情感和思考,能传递出更多正能量,让人们从此刻开始,更加珍惜诚信的价值。
(新华社北京5月28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