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01版)

每年春天,人们便相约而来。21年倾情演绎,21载香茗化蝶。21个春天里,巍巍大别山敞开宽广的胸怀,拥抱四海的朋友。来自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客商宾朋光临信阳,洽谈合作,共谋发展。大别山下那一叶碧绿的嫩芽,飞出山坳、飞越淮水、飞向五洲……

2004年,“茶叶节”更名为“茶文化节”。有了“文化”,茶节增添了无穷魅力,茶节的内涵变得更加丰富。2010年,茶文化节后又加上中国(信阳)国际茶业博览会,让茶文化与茶产业贴得更紧。

原信阳地委委员、秘书长王连基可以说是信阳茶叶节的“元老”级人物,从酝酿讨论举办茶叶节到首届茶叶节的成功举办,一直到第七届茶叶节,一直组织、参与、推动着茶叶节的发展。

在第二届茶叶节上,举办了一个楹联征集活动,当时的王连基经过几天酝酿,写出了一副对联,祝贺茶叶节的成功举办:“巍巍大别生灵气,山门尽开迎来五洲嘉宾,品香茗、论发展,携手致富;滔滔长淮起雄风,金桥飞架通往四海城乡,抓机遇、绘蓝图,齐奔小康。”

从第一届到第二十一届,茶节的巨大变化和带来的良好效益,让王连基感慨不已:“1992年5月15日举办了首届信阳茶叶节,到今年已经是22个年头,成功举办了21届,我感到茶节越办越红火,越办越好,可以用四句话来概括:一是打开山门,走向世界,形成的开放意识越来越深入人心。二是以茶为媒,经贸唱戏,这个平台的影响越来越广阔、越来越深远。三是改革创新,惠及民众,举办茶节的内涵越来越丰富。第四个特别重要,茶香飘四海,带动百业兴。这个举措带来的经济和社会效益越来越显著,越来越扎实,举办茶节也是在改革中前进,在创新中发展。所以,信阳茶节越办越好,有着强大的生命力。

的确,小茶叶,大民生。最直观的效应就是:种茶给广大农民特别是山区农民提供了就业机会,带来了直接利益,群众增加了收入,改善了生活。特别是“信阳红”的开发,结束了河南不产红茶的历史,使茶农的增收由绿茶生产一条渠道拓宽为绿茶和红茶生产两条渠道。信阳红茶的逐步推广,引领带动了全市夏秋茶的开发生产,大大提高了茶叶资源的利用率。各县区、各有关企业努力加强市场调研,针对多元化的市场需求,坚持多茶类发展,不断调整产品结构,丰富茶产品,延长产业链,除加强“信阳毛尖”、“信阳红”等高档茶生产外,还注重中低档茶的生产,推出了炒青、蒸青、烘青、乌龙茶(观音)、黑茶(砖茶)、红碎茶和花茶等茶品类。据统计,去年,全市茶叶总产量已达5.7万吨,总产值达85亿元。其中红茶产量近850万公斤,产值近20亿元;黑茶、乌龙茶、花茶等其他茶类产量400万公斤,产值5亿元。

看吧,一片小小的芽叶给茶乡信阳带来了勃勃生机,一届届茶文化节让美丽的信阳更加璀璨夺目。茶乡的观念变了,茶乡的形象变了,而永远不变的是茶乡人民对四海宾朋的热情和对幸福生活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