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雁雁

这个世界上,从来就没有偶然发生的事。或者是缘分,也或许是宿命,有一双看不见的手在冥冥之中操纵我来还原“晚清宰相”周祖培。

几年前,我参加河南淮滨县举办的一个活动,晚饭后,我和长江出版传媒副董事长周百义、湖北省文联主席熊召政在县城的湖心小岛上一起散步。周百义老师再三对熊召政老师恳切地说:您是茅盾文学奖得主,多指导指导曹雁雁吧,雁雁在写作上有天分……他的“爱才”态度引出了熊老师的话题,在那两个多小时的散步时间里,熊老师和他教了我好多创作上的技巧。虽然多年来,我受周百义老师提携指点比较多,但那个晚上的散步闲聊,一直让我尤为感动,我想,我不能辜负老师对我的厚爱。

初始接到创作这个题材时,我是带着报答商城家乡、报答恩师的想法接下来的,我所知道的商城周氏,是商城县的大姓,人口众多,周祖培当年的周家在商城有“周半城”之说。一是说周家人丁兴旺,族人众多;二是说英杰遍地,家声极旺,家谱中“文德维时,百世其思”等字作为辈分传承下来,健在的后裔大有人在,而且在各行各业里都很优秀。我最尊敬的周百义老师不仅是我的同乡,还是周祖培胞兄周祖植的直系后人。

但在随后查阅周祖培的资料中,我远远不像写之前的小说那样自信,甚至可以说我刚刚建立起来的自信几乎被全部击垮了,因为周祖培的文学形象实在像一个“土豆”,似圆非圆,似椭非椭,没有棱角。他一点都不叛逆,甚至“没个性”。在最近几年的写作生涯中,我很少愿意写周祖培这类型的人物。因为他具有“传说性”,却没有“传奇性”,属于他的印记早被战火摧毁。商城县充满了周宰相的传说,比如说他把长女嫁给家里长工,可是经我仔细查证才知,周祖培一共两个女儿,大女儿嫁给了盐商之后、道光末期进士方浚颐,二女儿嫁给了贾桢之子贾致恩。某些秘史与猎奇小说里把周祖培描写得十分不堪,说周祖培与慈禧太后有不可告人的关系。经我查证,慈禧开始垂帘听政之际不到三十岁,而周祖培已经年逾七十,七十花甲老人与芳龄少妇如何不堪?

猎奇的东西一点点消散,剩下了一个再正常不过的周祖培。有创作经验的朋友肯定有过我这样的心情,一个离经叛道的坏人或许好写,但一个循规蹈矩的好人却不好写。胡乱编造情节对于逝者不尊重,还原事实记流水账索然寡味自己都不愿意看。我想了好多天也没有找好切入点。

一天,我在看商城《周氏宗谱》第三卷第137页时,赫然看到了我的外祖父周其元的记载,由于宗谱自古传男不传女,我舅舅幼年夭折,所以周其元的资料很清晰,下面写着“无子嗣”。我外祖父已于十年前去世,我不放心,赶紧打电话给母亲和六姨,她们都证实了周其元的父亲和她们叔伯的姓名,赫然与《周氏宗谱》上记载的名字一模一样。这让我想起我小时候,外祖父教我识文写字,让我背诵诗词典故,给我讲故事时的情景。老人家见我听得如痴如醉,便骄傲地说起他祖上在商城县城关小巷子里的风光与威武,那份自信和自豪至今萦绕在我的脑海。转了一圈,原来我也是商城周家的后裔,是老周家的“外孙女”,跟周百义老师一样,是与周祖培同宗同族的周家后人!

有了这样的发现和情感,我对创作《周祖培》产生了新的热情。

2013年初春,我去了豫皖交界处的金寨县(原属商城县)汤家汇镇瓦屋基村,那里有周祖培的墓。到了墓前,我先是被两棵梧桐树吸引,两棵大树高耸,向着彼此生长的地方延伸,似乎是两个想拥抱在一起的巨人。本土学者告诉我这里曾是周祖培与妻子刘氏的合葬墓,我诧异于他口里的“曾”字,后来才知道“文革”时期周祖培被造反派开棺戮尸。或许是我身上也淌着老周家的血,当时听罢心里很凄怆。在古代,只有犯了不可饶恕的罪,才会得到如此残酷的惩罚。在过去,周祖培以及周家是否作奸犯科毒害过乡里呢?我仔细翻阅了《清史列传》、《清史稿》和《文宗实录》等文献资料,没有任何这方面的记录。当时我心里如同压了大石头,不知道该怎么形容。

周祖培所处的年代,正是清王朝日薄西山的时刻,乾隆末期的暂时安稳,嘉庆时期的暗流涌动,道光时期的尽力挽救,咸丰时期的无力回天,同治时期的没落黯淡,周祖培都一一经历。作为当时最主流的读书人,周祖培是社会的砥柱与精英,当世界的发展变幻用暴力血腥的手段推到他面前时,他的手足无措代表了那一代人的无助与彷徨。

不像曹振镛、穆彰阿这样的权臣,周祖培自始至终都没有真正手握实权,掌握臣工得势与失势。他也不像是林则徐、邓廷桢、关天培、姚莹和曾国藩,既有军功又能与满人宗室抗衡。他身在时代漩涡之中,处在朝廷同僚对抗的中央,进退维谷。历史的发展与变化注定会铸造一批参与者,也会造就一批见证者,周祖培以及其家族的入仕理念令他像“看客”一般无力。身死战场是一种悲壮,但还有一种悲壮是看着别人憾死而自己又不能麻木、装作看不见。周祖培不是鲁迅先生笔下写观看杀头时漠然冷笑的旁观者,他是一面清晰的镜子。历史有多惨烈与无奈,一点不少地反射在他身上,甚至会伤害他敏感内敛的心。

如今人们对于过去的官场和现在的官场都浮想联翩,但我窃以为,任何一个人身处何时何地,前提都是一个独立而完整的人。挣扎求知是人的本能,我不能让我笔下的周祖培与历史洪流一起苍老时停止自省。

而事实上,周祖培对自己的审视也的确从没有停过。周祖培自省的第一点,是勇敢承认科举取士的不公,敢于坦承自己的不足。比如在李慈铭的《越缦堂日记》和其他文士所著的《一士类稿》中都有提到,周祖培亲口对李慈铭说,论文章,李慈铭要好他十倍。与清代最著名的书法家何绍基在一起时,周祖培也亲口承认他的笔法没有何绍基的灵气。那是一个关系盘根错节的年代,认门生、认宗师、认座师是非常主流的“潜规则”。周祖培作为嘉庆末年的进士,乡试会试的主考官,经过翰林院一步步考核做到了大官。他的书法得到了曹振镛的首肯,楷书有颜真卿的意蕴,论资排辈,他比何绍基与李慈铭资格老很多;论官位,更不是后面二者能比,但他却能清醒地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并开口承认。所以李慈铭对他的评价是:虽然不够雄才大略,但绝对是真君子。

让人诚实地说出一句真话来,放到现在言论开明年代尚需要勇气,而在当时浮华腐败的风气下,周祖培能有此举,难能可贵。

周祖培自省的第二点是无论多么彷徨苦闷,绝对不失大节,这也是商城周家的骨气。尽管鸦片战争中,中国人清晰看到了与外国人在军事力量的差距,耆英、琦善先后软下了脊梁骨,但周祖培在抵御外敌的原则上从来不低头。他任文渊阁值阁事(相当于国家档案馆馆长)时,不怕受牵连毅然途中欢迎受冤的姚莹回京,为了查办兵部吏书鸦片案不惜丢掉官职。他的二哥周祖植在镇江失守时,积极备战芜湖抵御外侮;在太平天国、捻军爆发战火荼毒无辜百姓时,周家儿郎积极办团练保卫家园;他们的六叔周廷琦为了教训恶棍,无悔丢掉官职,投身梨园。在那个无奈的时代面前,由于所处的立场不同,周家儿郎可能会在剥削与同情中挣扎,但是对于保家卫国除暴安良却没有妥协二字。

周祖培自省的第三点是“改变世界不容易,起码不被世界轻易改变”。在举世皆贪、投机钻营欺瞒的年代,他坚持清廉,甚至吃豆腐过年。他多次主持乡试会试,却从不开门庭认门生收受贿赂。他在家乡乐善好施,出资赈灾和捐资助学的善心从未中断。前有文峰书院,后有义学,他广开家塾的大门接济贫穷的亲戚,严格管教子女,杜绝与鸦片沾染,这就是商城周家对家乡人的热爱。如今,商城周家宅邸不复存在,但是这坚持多年的梦想已深深地影响了周氏后人和商城人民,商城县至今崇文尚学,风气纯正。

周祖培当然也不是某些网络小说里写的那样装聋作哑老奸巨猾,被冠以翻版的“曹振镛”。从李慈铭日记里可以看到,他对于“市场经济”认知很深刻,在咸丰年间国库空虚财政赤字、白银大量流失的情形下,他提出了大面值发行“咸丰通宝”货币的主张,虽然引起了通货膨胀,但对于当时即将倒塌的国政是有稳定作用的。另外他认识到民怨沸腾的原因是社会分配的巨大落差,所以他主张充盈国库不该向贫民入手,应该找到真正资本,用劝捐和彻查贪腐的形式来缩小贫富差距。虽然治标不治本,但是对于“局中人”的周祖培来说,已经是非常难得和先进的思想。

时代是不同,但人们奋斗向上的心都是一样的,每一代人的迷惘彷徨总有些神似。年少时渴望海阔凭鱼跃,想从小溪流奔向大海,可惜奋力游到了大海却才知海水如此腥咸苦涩。有些人可以超脱地回到原来的环境,有些人却怎么也回不去了。

周祖培小时候盼着长大,以为能结交更多朋友,获得更多思维发散的机会;年轻时想造福乡里,助学、赈灾,然而遇到了误解与困难;青年时渴望更大的平台,所以闭门苦读,希望在天子脚下效力;中年时想用沉默的力量对抗官场的腐败,他甚至“本末倒置”对于高高在上的帝王有了人性的“同情”;到了老年他渴望归乡时,却因担当放弃田园归隐的梦想以老迈之身坚守京城,在满城的炮火中,在风烛残年之际,他切实感受到了“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的痛楚;那场血腥的宫廷政变,更让他期冀天下和谐太平。周祖培走到了历史的漩涡里,永远也回不去了。

社会上看到的是周祖培的成功,他功名富贵也到了顶点,他很会和各方面政治势力打交道,很善于保全自己,也识人用人,有很多成功之道。人们很希望从这个人身上快捷地获得成功之术,但这些都是表面的东西。周祖培值得我们学习的东西,是他的品性,他自律克己,一直在和自己人性中恶的方面斗争,一直在努力地做一个好人。所谓有因有果,他几十年来自律克己的因,才有了他成为皇帝身边的宰相之果。我原认为的周祖培的那个“土豆”形象,在懂他以后才明白,能修炼成“土豆”是多么的不容易!

商城汤泉池边曾有一个传奇僧人的轶闻,我把他转化成了传奇僧人慧静。周祖培对慧静的牵挂与难忘,是他对另一个理想中自我的追寻,慧静是周祖培对心灵的总结,也是一种对自由的臆想和寄托。

旧式文人的悲天悯人和对江山社稷的忠诚,在周祖培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同样面对时代进步的后知后觉和自我放逐的“后遗症”也明显显现。周祖培被这样的矛盾交织煎熬着,在人生的每一个阶段苦苦寻找出路。属于周祖培的时代已经谢幕,不管周祖培官有多大,不管他在历史上占有多大分量,我一直认为,历史,既是大人物、大事件、大手笔的辉煌史,也是小人物、小事件、小风物的淘汰史。大人物或小人物,青山白水或青灯黑夜,都必须被一一唤起,这样的历史才叫历史。历史是什么,历史就是一面镜子,以史为鉴才可以知兴替。

我对清史初次涉猎,粗陋浅薄之处请多海涵。感谢我的家乡商城县,感谢商城县支持和爱护我的领导、朋友,感谢商城县文化局,是你们的信任让我能这样自由飞翔!谢谢!

我在商城县汤泉池的一个房间里写下这篇后记。写完后,我看了看手边的几本书,商城文史专家杨琼先生撰写的《商城文史》、萧一山的《清史大纲》、艾永明的《清朝文官制度》、林则徐后人参与编撰的《清朝大事记本末》,还有《清史稿》、《清史列传》、《清代典章制度辞典》,一时间百感交集。我站起来走到窗前,望着汤泉池浪漫灵秀的风景和远处逶迤的黄柏山、大别山,很庆幸我生在了这个年代,踩着数代人悲怆的无奈,站在周祖培这些文人官员辛苦挣扎过的历史尘埃上,我能呼吸着更自由的空气,感受更多元的文化,实在教人不忍辜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