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多年来,让我最感欣慰的就是看到在各级党委政府、信访部门和其他职能部门的共同努力下,多少张愤怒的脸上绽放笑容、忧郁的脸上露出满意、怀疑的脸上写满信任、绝望的脸上重现希望。

1984年冬季的一个傍晚,我忙完了一天的接访工作准备回家,一出接待室,发现门外的雪窝里躺着一个人,冻得浑身发抖,我走近一看,他衣衫褴褛,下肢瘫痪。当时正值数九寒天,大雪扑面,我二话没说,立刻把他从雪窝里背了出来,连忙用自行车把他送到旅社。待一切安顿好要走时,这位上访人紧紧拉着我的手,热泪盈眶,久久没有说出话来,也久久没有松手。那一刻,两个原本不相识的人,心与心贴在了一起。近30年,这一幕一直定格在我的脑海里,时时激励我要用心对待上访群众,努力为他们排忧解难。

信访工作称为天下第一烦,又称为天下第一难。一些信访案件头绪繁多,上访群众与责任单位各执一词,没有敢于较真、敢于碰硬的工作态度,不能出于公心,就不能明辨是非、公道处理。2004年王某写信反映,其丈夫系退休干部,1999年病故,生前治病花去十几万元医疗费单位一直不给报销。我在审理此案的过程中,责任单位提出每年报销5000元,直到报完为止,并要求以此结案。我当时就问了一个问题,王某今年多大岁数了?他们说已经70多岁了。我接着问,每年报销5000元,报完17万需要多少年?他们无奈地回答“34年”。我说道,34年后谁能保证王某还健在?如果拖34年,你们欠的就不是医疗费,而是党性了,无论如何我这儿绝对不同意结案,必须退回重新处理。后来案件在我们的督办下得到妥善处理。

这些年在办理、督办、审核案件的过程中,经常会遇到求情、劝阻的情况,“老周,算了,能过得去就高抬贵手让人家过关吧,何必那么较真,既辛苦又得罪人”。对此我都坚决回绝,因为我深知,群众之事大如天。

至今我在信访岗位上已有31个年头,其中20年接访、11年督察,回想这些年的工作历程,收获的有喜悦甘甜,难免也有苦涩酸楚。一次出任务我3个多月没进家门。当我从新疆回来时,看到3岁的儿子在楼下玩耍,他居然没有认出我是谁。当时我满心酸楚,作为一个父亲,我确实亏欠太多。

近些年,省信访局每年受理群众来信来访都在10万件次以上,全省县级以上党政信访部门要受理60万件次左右。我亲眼目睹了太多上访群众因为问题得到圆满解决,感动得热泪盈眶;我亲耳听到了太多发自肺腑“感谢共产党”、“感谢人民政府”的话。只要能看到上访群众满意的笑容,能听到他们对党对政府的赞扬,只要我们的社会少一分不公,多一分和谐,我个人和家庭付出再多也是值得的。

这些年来,我只是做了自己该做的事,组织却给了我很多荣誉,曾被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和人事部授予“全国信访工作系统先进工作者”称号,被省政府授予“河南省先进工作者”称号,还多次被评为优秀公务员、优秀共产党员。如今已经到了快退休的年龄,我越发与信访工作难以割舍,越发珍惜在岗位上的每一天,能多接一次访,多督一起案,多解决一个问题,成了我最大的心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