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的5月,汶川发生大地震,电视中孩子们被埋在废墟中的场景,成为国人的心头之痛。4个月后,我一到发展规划处任职,就立即组织力量对全省中小学校舍安全情况进行全面排查,排查的3万多所学校中有近1/3的校舍达不到抗震设防标准,而完成这些校舍的加固、改造任务,匡算下来需要几百个亿的资金。
正在我们左右为难的时候,国家决定投资4万亿拉动内需。这可是难得的机遇!为了抢抓机遇,我和我的同事们连续奋战几个昼夜,每个人都熬红了眼睛、累酸了腰背,咬着牙完成了各地报来的项目审核工作。最终,我们争取国家将教育资金的12%投到了河南。接下来的几年里,我们坚持“让项目等钱、决不让钱等项目”,超前谋划,马不停蹄,编制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我省第一个校园基本建设专项规划,一次又一次抓住国家投资的重要机遇,争取国家将我省纳入了第一批农村学前教育推进工程和农村教师周转宿舍建设工程的试点省份。
5年过去了,全省各级各类学校完成基本建设投资800多个亿,全省校舍面积增加了3500多万平方米,D级危房消除了,仅幼儿园就增加了8000多所,基本上解决了孩子们入园难、入学难的问题。
河南的孩子上大学难,这是千千万万个家庭最揪心的事儿,也是压在我们心头的一块巨石。
2011年,国务院出台支持河南省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指导意见后,教育部成为第一个与省政府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并建立省部联席会议机制的部门,我成为省政府确定的省部联席会议联络员。为了抓住这个难得的历史机遇,我和我的同事们一次又一次地对需要会商的重大问题进行调研、梳理,一次又一次地陪同厅领导赴京汇报、沟通,一次又一次地听取省领导的意见、指示。去年,为了突破体制性、政策性的障碍,我们出谋划策,推动教育部启动实施“中原经济区高层次人才支持计划”,着力解决河南高水平大学建设和高层次人才培养规模小、质量低的问题。特别是在研究生、本科生招生计划基数调整和全国重点大学在河南招生计划投放等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
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这是我们计划管理工作必须要解决好的一个问题。有一次,我在一个县调研时发现,路边建了很多一模一样的漂亮房子,但都大门紧闭。一打听,才知道是乡村诊所,因为没有医生所以闲置着。我的第一反应是,要抓紧培养一批农村用得上、留得住的全科医生,解决农村看病难的问题,实实在在为老百姓办点事儿。说干就干,回来后我们立即行动起来,当年就增加了1000多名全科医生的招生计划。
多年来,工作成了我的习惯,我几乎没有双休日和节假日的概念,经常是在往办公室去的路上或者到了机关才意识到今天是休息日。
参加工作将近30年了,每当能够为群众做一点事儿,心里总有说不出的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