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戴黎明 关心亮

通 讯 员 尹安伟

2013年以来,市工商局在省工商局和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持续务实重干为主导,高举服务大旗,充分拓展工商职能,坚持改革创新提升,赢得了声誉,树立了形象,推动各项工作再上新台阶。该局共完成责任目标、企业服务、平安建设、反腐倡廉建设、党务政务公开及依法行政等23项工作先后受到市委、市政府表彰,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曾7次给予批示肯定,4项重点工作和3项专项工作位列全省工商系统第一方阵,于2014年年初受到省工商局通报表彰,全市工商系统8个工商所被省纠风办表彰为“群众满意的基层工商所”,3个单位、3名干部被人社部和工商总局表彰为先进集体、先进工作者和优秀管理人员。

加大扶持力度,促进市场主体增量提质

该局一是实施市场主体催生工程。按照“非禁即入”、“宽进严管”的总体原则和工商登记制度改革“便利化”要求,建立工商服务联络员、工商事务指导员、工商事务代理员“三大员”制度,实施重点项目落地跟踪服务、创业引导服务、成长扶持服务、“一对一”导办服务等措施,大力扶持各类市场主体特别是特殊困难群体创业就业。截至今年2月底,全市累计登记市场主体153016户,其中企业18693户、农民专业合作社6742户、个体工商户127581户;私营企业中从业人员63844人、农民专业合作社成员45462人、个体工商户378912人。

二是实施市场主体成长工程。按照“服务促发展、服务促民生、服务促和谐”的要求,广泛开展以“走万户企业、办千件实事”及“工商局长走基层”等大走访服务活动,帮助企业拓宽融资渠道,全面扶持个私业主发展和扶持就业,支持个体工商户发展为有限责任公司,引导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成“家庭农场”。实行“三减一提”,即减办事环节、减登记资料、减办事时限和提速措施,开展驻厂办公,推行“直通车服务”、“预约上门服务”及回访服务。2013年以来,该局共为600余家园区重点企业帮助融资近百亿元,市工商局窗口办共受理各类行政审批服务事项4295件,办结率100%,再次被评为“红旗窗口”和“河南省优质服务窗口”等称号。

三是实施市场主体分析工程。积极开展自主创业进校园、进社区、进村组“三进”辅导服务活动,开展相关技能培训,多形式宣传鼓励全民创业的优惠政策。同时,开通“三大平台”,即开通市场主体登记信息发布平台,提高市场主体信息综合利用水平,为政府科学决策和引导投资者创业、兴业服务;开通企业信息查询平台,面向社会开通市场主体公开信息查询服务;开通网上登记和网上年检平台,方便投资者和企业办理登记和年检。

转变监管方式,树立工商文明执法形象

该局一是推行行政指导工作机制。坚持把柔性的行政指导与刚性的行政处罚相结合,全面推行说理式行政执法文书制度,做到行政指导和案后回访当事人满意率100%。

二是深化市场主体信用监管。建立以“经济户口”为基础的信用等级分类网络监管体系,开展企业A、B、C、D四类信用等级分类和调整,全市被纳入信用分类监管的企业数有46640,其中A级42161、B级318、C级60、D级4101,分别实施“远、中、近、零”四种不同距离的监管方式,提高了监管效能。

三是持续开展打假维权服务。开展中原红盾集中执法行动、消费维权集中行动、市场巡查集中行动、中原红盾“利剑行动”、“打传销反欺诈促和谐”等系列行动。并紧紧围绕社会各界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开展食品快速检测1.7万次、抽检农资761个批次、监测督办违法广告107起、查处各类违法违规经济案件2200余起,收缴查扣各类假冒伪劣商品80余吨。继2012年成功查处一起罚款210万的传销案后,2013年通过网络交易监管平台,再次查处一起横跨杭州、北京等地的特大网络传销案,案值超过250万元。

突出重点,助推经济品牌化发展

市工商局注重培植特色涉农品牌,大力实施“商标强企”、“商标富农”及“商标兴市”工程,打造农业优势产业和龙头企业,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

该局一是推进特色经济品牌集聚发展。按照“成熟一批、申报一批、培育一批、储备一批”的原则,积极推广“公司+商标+农户”和“公司(农村合作组织)+地理标志+农户”模式,形成“一个商标带动一方企业,一个地理标志带动一方农民致富”的局面,不断提高当地农产品或土特产品商标注册积极性。突出以茶产业和种养殖业为依托,大力开展“33212”商标培育计划,即每个工商所至少引导、帮助辖区内农产品或土特产品申请注册3件商标,每个县分局至少指导企业成功认定或重新认定市知名商标3件,至少指导企业申报或重新认定省著名商标2件,培育申报地理标志证明商标1件,重点培育申报2件驰名商标,实行“成熟一个,推荐认定一个”的工作机制,确保了培育、扶持、推荐、储备商标工作的有序展开。

二是推进“商标强企”工程持续发展。以新《商标法》实施为契机,及时将工作重点调整到服务支持工业企业争创驰名、著名商标上来,建立市、县(区)局、工商所三级商标联络员服务网,出台商标三级岗位责任、梯级商标帮扶、商标帮扶责任人、驰名著名商标帮扶等制度,实施对驰名商标贴身服务、对著名商标上门服务、对新开办企业跟踪服务、对一般企业提示服务、对注册商标企业保护服务的“五种服务”,开通免费服务热线。实行“一企一标”和商标战略发展“一把手”工程,深入调研,指导企业通过争创品牌,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促进企业品牌化发展。

推进“主体活农”工程,给力农业经营方式转变

该局一是出台服务农村经济转型发展新举措。以实施工商登记制度改革为契机,提出促进农业经济合作组织发展“六放宽”政策,即放宽农民专业合作社成员资格、地域、出资方式、出资限额、名称和经营范围等方面的限制。以开展“走万户企业、办千件实事”为契机,组织基层县(分)局、工商所深入乡镇、走村入户,开展政策宣讲,现场指导,主动送表上门,及时受理颁发农民专业合作社及家庭农场类营业执照,成功助推一批从事粮食、蔬菜、茶叶、瓜果种植和畜禽养殖的专业大户快速转型发展。截至2013年年底,全市共有农民专业合作社6742户、投资总额170亿元、入社成员超过11万人。

二是开展引导家庭农场壮大发展新调研。2013年年初中央1号文件发布后不久,市工商局就专门组织开展了全市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家庭农场发展情况的调研活动,通过组织召开座谈会,上门走访合作社(联合社)、种养大户、农村新兴市场主体、成功返乡人士,广泛征求相关部门意见等多种方式全面开展调研,对全市农民专业合作社及各种农村经济组织的发展现状、发展特点和问题原因进行了全面调研和分析,并及时研究出台了服务“家庭农场”9条措施,全程设立“绿色通道”,从注册登记、合同、商标、广告、经纪人等多方面提供“一站式”服务。自2013年3月4日成立全市首家“家庭农场”——潢川川香家庭农场,到去年11月底,工商部门新发展各种农民专业合作社达827家、“家庭农场”669户。

推进“合同帮农”工程,助力农业经济规范发展

该局一是打造合同帮农品牌。注重开展《合同法》宣传和经纪人培训工作,不断增强涉农市场主体的法律意识,引导涉农市场主体规范发展。在全市范围内分别建立了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基地、涉农合同示范文本基地、涉农动产抵押登记基地、农超对接合同基地等帮扶农业示范性基地,积极开展合同帮扶工作。据统计,近两年来,全市工商系统在全市共推行土地流转示范合同逾2000份,办理涉农动产抵押140件,培育发展农村经纪人近万人,引导125个农产品与140家超市进行对接,指导涉农市场主体与7800多户农户签订农业订单,有力地推动了合同农业发展,也为农民增收提供了法律保障。

二是开展信用评价活动。对全市所有从事化肥、种子、农药、农机具等农资经营的企业法人、营业单位、个体工商户等市场主体,进一步建立完善书式经济户口和电子经济户口信息,并以信息模块的形式,纳入农资经营单位信用评价监管体系,开展“重合同守信用”和文明诚信企业(商户)的评选活动,全面实施信用等级和分类监管。

推进“红盾护农”工程,保护农民群众合法权益

该局一是构建农资监管网络。根据农耕时节和时令特点,在全市范围组织开展“红盾保春耕”、“红盾保三秋”、“抗旱护农”等专项执法行动,持续开展“红盾护农”工程。采取“坐标式定位、区域化定责”网格化监管,建立市、县(分)局农资维权责任体系,实现“一会两站”“五进”工程乡村全覆盖,确保12315系统“四级网络”畅通。

二是构建农资维权网络。建立部门联动机制、内部协调联动机制和区域合作联动机制,开通红盾微博实现打假护农无断点,利用移动执法终端,开展定向监测。现已在全市143个街道及乡(镇)的行政村初步建立了“一套电子监管系统,一个12315中心,一个中心工商所维权基地,一个行政村一名农资维权联络员”的农资打假维权网络。2013年来,全市工商系统先后组织开展了“红盾护春耕”、“抗旱保三夏”、“化肥市场专项整治行动”和“农药残留物超标”等专项执法行动,全市共检查农资经营主体11733户次,取缔无照经营122户,立案查处农资违法案件232起,受理投诉65件,为农民消费者挽回经济损失136万余元,有效地净化了农资市场,保护了广大农民的合法权益。

最后,市工商局局长李超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挂云帆济沧海,乘风破浪正有时!新一轮工商体制改革、职能调整、职责划转给工商工作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也为工商行政管理系统带来了新的动力和活力。我们相信,信阳红盾必将以崭新的面貌、实际的行动,坚决在解决问题上下功夫,为全市经济发展保驾护航,为建设中原经济区先锋不断注入新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