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人云

近日,《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调查显示,63.1%的受访者希望将蓝天天数计入地方政绩,并将此作为治理灰霾的具体措施之一。(3月11日《中国青年报》)

在较长的一个时期以来,我国将生产总值作为地方政府领导考核的主要指标,政绩考核“以经济数据和经济指标论英雄”,而环境保护未被列入政绩考核指标体系。绿色生产总值体系的缺位导致地方官员为追求一时的经济增长速度,不惜以牺牲环境、资源过度消耗为代价,给当地社会和环境带来了长期的包袱和隐患。经济腾飞,环保欠债,成了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一个普遍的问题,也是一个复杂的难题。

因而,不少有识之士早就指出:要转变这个现状,必须“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建立切实可行的绿色生产总值社会发展考核指标体系,改变以牺牲环境换取生产总值的政绩观。而“63.1%的受访者希望将蓝天天数计入地方政绩”,正是体现了人民群众对这种“蓝天政绩观”的迫切呼唤。建设良好的生态环境,实现美丽中国梦想,树立“蓝天政绩观”刻不容缓。

环境保护事关国家长远发展和人民的切身利益。树立“蓝天政绩观”,首先要让公共责任坚挺起来,让环境保护成为刚性的国策,让各种保护措施和机制得到落实,让各种污染行为得到打击。更重要的是,必须改变“先污染后治理”的发展模式,实现真正的可持续发展。其次要建立完善环保政绩考核机制,将节能减排指标完成情况纳入环保政绩考核体系,在干部政绩考核中加大环境保护的权重,强化考核主体的权威,让环保政绩在干部任免中真正发挥作用,强化公众参与监督的力度,增加公众对政府环保满意度的考核指标。最后,要加快与环保政绩考核相关的干部制度、财政体制的改革。一方面要建立干部问责制,加大对环境保护的财政支出。另一方面要对保护生态者有力并实现协调发展者进行提拔和重用,对保护环境不力、未能完成环境考核指标者进行追责。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当前,我们的经济发展处于关键阶段,攻关之难、爬坡不易,近年来的雾霾天气更给我们敲响了警钟。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道路上,我们必须更加脚踏实地、一丝不苟,改变“先污染后治理”的发展模式,使发展的成果大于发展的代价,实现真正的可持续发展,让老百姓在碧水蓝天之下绽放笑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