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片片茶园翠屏千叠,一条条林带逶迤连绵。如今,走在浉河大地上,满地是树,满山是茶,满眼是绿,一片郁郁葱葱、生机盎然。

浉河区是信阳市的中心城区,也是一个林业大区。近年来,我区紧紧围绕大美浉河建设,坚持不懈地抓好林业生态建设和产业发展,切实加强森林资源管理,努力打造多层次、丰富的绿色之美,将浉河淹没在绿色海洋里。

目前,全区森林覆盖率达63.28%,活立木蓄积量达到210万立方米,城镇建成区绿化覆盖率35.02%,古树名木建档保存率100%,生态文明建设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2008年浉河区成功创建省级林业生态区,2008年至2013年,连续六年被信阳市政府评为“林业生态建设先进县区”。

生态建设一马当先

坐拥山水的浉河区拥有“山、河、湖、城、园、林”得天独厚的城市格局,南枕大别山、西环南湾湖,把整座城市包围在青山绿水之中,呈现出一幅以绿为色、以河为轴、以山为脉的大美景象。“一城山色一城河”,这种人与自然的均衡、和谐布局十分难得和可贵,是浉河独一无二的生态优势。近年来,浉河区在狠抓经济社会发展不放松的同时,以保护绿水青山、建设淮河源“生态屏障”为己任,不遗余力地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以青山为屏、碧水为带,“泼墨挥毫”、“染山河入画”,使浉河“一湖碧水、十美乡村、百里茶廊、千峰竞秀、万顷茶海”的独特山水景观持续绽放。我区高度重视林业生态建设,把加强生态建设作为建设生态文明社会的重要载体。在经济发展上,打好林业生态建设牌,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区委结合全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目标,科学制定了《中共信阳市浉河区委关于加快林业改革发展的意见》,意见明确了我区林业改革发展的总体思路和奋斗目标,确定了具体的林业生态建设任务,调动社会各界参与林业生态建设的积极性,大大提高了全区广大人民群众爱绿、护绿、种绿、植绿意识。全区上下努力把林业生态建设工作抓紧抓好,办成一项惠及全区人民、造福子孙后代的德政工程、民心工程。

植树造林一以贯之

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也是陆地上最庞大、最复杂、多物种、多功能与多效益的生态系统。浉河区处在秦岭—淮河地理分界线,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林业资源极为丰富。近年来,浉河区以林业生态工程建设为重点,通过实施山区生态体系建设、生态廊道网络建设、环城防护林建设、城郊森林建设和村镇绿化“五大”生态工程,大力开展植树造林,努力形成从城到乡“森林上山”、“森林通水”、“森林围城”的强大生态“攻势”,共完成造林面积33.6万亩,林业面积已达到180万亩,森林资源实现了持续增长。目前我区森林覆盖率已达63.28%,高出全国平均水平43个百分点。活立木蓄积量达到210万立方米,城镇建成区绿化覆盖率35.02%,古树名木建档保存率100%,动物种类已见记载的有2000多种,高等植物有180多科2000多种。在中心城区,编制了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并纳入城市总体规划,形成了“一环、一河、两带、两片、八渠、多点”的布局和“点、线、面、网、环”相结合的绿地结构,城市绿地系统日趋完善,功能更加齐全。采取建绿、扩绿、插绿等措施,大力实施公共绿地建设,近年新建综合性公园和专类公园6个,扩充绿地6个,新建广场绿地2个,集中新建了金牛文化公园、滨河公园和面积达72万平方米的浉河景观带。对城市主次干道进行绿化和改造,补大苗增绿量,栽大冠树种增绿荫,改草坪分车带为乔灌分车绿带,变单一树种为多树种,形成乔灌搭配合理、多层次复合道路绿地,高标准绿化了湖东大道、浉河北路等10多条主干道路,道路绿化面积全部在25%以上。在新建和拓宽的道路两侧建设游园,广植乔木和花灌木,设置休憩设施,让市民就近亲绿。背街小巷遵循沿路植树、建坛种花、立体绿化的原则,见缝插绿。目前,浉河区道路绿化已形成乔、灌、花草高低错落、多层次覆盖的绿化系统,城市主次道路绿化普及率达100%,道路绿化达标率80.1%,实现了园在城中建,城在园中现的花园城市景观。开展义务植树活动,三年来全区适龄公民义务植树3167万株,义务植树尽责率平均在95%以上,成活率达到95%,保存率在90%以上。积极推动立体绿化,在沿街单位和居民楼进行屋顶绿化、墙体绿化,增加绿量,提高绿视率,改善城市立体景观。广泛开展了园林小区、园林单位创建达标活动,已建成园林小区44个,园林单位148个,有8个单位和5个居住小区获省级园林单位、小区称号。目前,城市绿化覆盖面积2388万平方米,建成区绿地面积2088万平方米,其中公共绿地面积528万平方米,人均公共绿地面积11.34平方米。如今一个个林园、果园、花园、公园等生态大观园在茶乡大地“众星拱月”“串珠成链”,使浉河一步一景、移步换景、处处皆景,让浉河人入则静谧、出则繁华,坐拥山水大美、畅享园林诗意,营造一个共生共荣、共乐共雅的人与自然和谐的美妙意境。浉河区正在成为一个更自然、更美好、更具亲和力的现代园林城市。

强化管护一抓到底

加强林业工作的管理与创新,是兴林之路,是强林之基。2008年,我区在全省率先开展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试点,一场“山定权、树定根、人定心”的改革大幕随即拉开。浉河区人造林、护林、爱林的积极性空前高涨,让“绿化银行”真正流动了起来,让“沉睡”的森林资源资产真正“活”了起来。一时间,我区的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成了全省林改之路上的一面先进旗帜,2013年作为全国仅有的7个、全省唯一的县区在全国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现场会上作了典型发言。同时,我区尤其注重管与护的有机结合,像保护自己的眼睛一样保护森林,像爱惜耕地一样爱惜林地,坚决取缔违法的木材经营加工厂和选矿采矿场,坚决制止乱砍滥伐和乱捕滥猎行为,力保青山绿树永不褪色。近年来,坚决取缔违法木材加工厂56家,关停非法采石采矿场22家。限制发展破坏生态环境的采矿和木材加工企业,从2008年起不再审批任何木材加工企业,在发展中切实保护好、建设好青山绿水。加强了森林抚育管理,加大了天然林、河流区域防护林保护力度,确保大树不下山,对古树名木实行挂牌保护,建立保护档案,做到有据可查。我区现查明古树名木400多株,其中年龄在千年以上列为一级保护的有50多株。这些古树品种众多,造型奇特,虽历经数百上千年风风雨雨,依然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一棵树其实就是一部物竞天择的生命史。每年开展集中专项打击行动,采取有力措施,严厉打击乱砍滥伐林木、乱侵滥占林地、乱捕滥猎野生动物等违法行为。据统计,近年来,我区林业部门查处各类林业违法案件600余起,处罚近700人次,其中15人被追究刑事责任,挽回损失500多万元。抓好森林防火,通过加强检查、巡查、督查,严禁火种入山,严禁一切野外用火,将火灾损失降到了最低限度,全区连续几年没有发生一起大的森林火灾。严格执行森林、林木限额采伐和征占用林地定额管理制度,全区林木采伐办证率和办证合格率均在95%以上,征占用林地审核审批率在90%以上。扎实做好公益林管护工作,落实中央和省级财政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近500万元,全区49.48万亩国家和省级重点公益林得到有效管护。

特色产业一枝独秀

浉河区山多耕地少,茶叶是浉河区最大的特色和最大的优势。区委、区政府始终把发展茶产业作为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手段,出台一系列优惠政策扶持茶产业发展,鼓励农民发展田改茶,适度进行坡改茶,对在造林季节种植茶树的,免费提供无性系茶苗,并列入林业项目给予资金补助。借助2012年浉河区茶产业集群建设上升为全省发展战略的重大机遇,我区以环南湾湖百里茶廊为纽带,大力发展无公害优质生态万亩茶园,狠抓品质管理,要求新发展的茶园全部采用无性系茶苗,对老茶园进行无公害防治,减少农药残留。目前,茶产业呈现出茶农增收、企业增效、产业发展的大好局面。全区名优茶基地发展到56.5万亩,名优茶产量达到2.24万吨,涉茶产值实现51.5亿元。浉河区连续五年荣获“全国十大重点产茶县(区)”称号,成功跻身“全国十佳生态产茶县(区)”行列。2013年,信阳毛尖区域品牌价值上升到49.1亿元,居全国同类品牌第4位。目前,我区茶机械、茶包装、茶纺织、茶食品、茶保健品、茶物流等企业集聚发展,推动茶产业转型升级,初步实现了从科学种茶到科学用茶的转变,从单纯的种茶、制茶、卖茶到拉长茶叶产业链条的转变。茶香倾城,已在浉河成为美好的现实。

除种植茶园外,浉河区还坚持把发展林下经济作为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来抓,林下经济规模迅速壮大,初步形成了采集业、种植业、养殖业和森林生态旅游业四大类型,林下经济主要模式有林茶、林栗、林油、林药、林菌、林菜、林禽、林特养、林游模式等。据统计,全区林下经济综合产值达38.2亿元,正日益成为山区群众发家致富的一条宽广途径。

如今的茶乡大地上,一条条大道变成了绿色长廊,一处处茶园竖起了绿色屏障,田园式乡村星罗棋布,城市小游园绿草如茵。目前,一个远近呼应、点面结合、城乡一体、田林交错、山川衔接的林业生态景观已经初步形成。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百花开。走进浉河区,绿潮涌动,处处洋溢着绿色的气息。放眼茶乡,绿意奔放,时时飞溅着绿色的力量。绿色正以线的秀美、点的铺陈、块的厚重,编织着“林随人走、树伴人长、花向人开”的美好蓝图,谱写着大美浉河创新开放、富裕文明、平安和谐、生态宜居的锦绣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