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 浩 朱丝语 李 鹏

第一次约见到董洪举,是在淮滨县演播大厅后台。侃起他的演艺梦,他满脸疲惫霎时褪尽,兴奋得完全不像46岁的人。

祖居淮滨县固城乡世代为农的他,何以走上文艺路?这缘于其父年轻时喜歌爱唱,逢年过节常带着年少的儿子到邻村演出,少年洪举陶醉了。用演艺带给乡邻们欢笑,化成挥之不去的梦想。

家境贫寒的他凭着踏实加勤奋白手起家,先后开了卖鱼店、电瓶直销店和一家专门承办“红白事”的店子,渐成为年收入数十万元,住有楼房、行有小车的地方知名老板,日子过得悠哉滋润。生活富裕了,董洪举并没有沉溺于享乐,长期在城乡中奔波的他,看到了农村文化生活的落后,看到了农民精神生活的匮乏。改变农村的文化氛围、成立文艺团、实现自己的文艺梦,成为他魂牵梦绕的信念。

道出成立艺术团的想法,朋友们说他放着舒坦日子不过自找麻烦,有病!疯了!妻子说他脑袋进水,并放下狠话:“发烧吧!敢办啥艺术团,就离婚!”朋友的规劝、亲人的抵制,没能挡住董洪举的寻梦之旅。2011年7月,他毅然转让苦心经营多年的鱼店,筹集资金20余万元,成立了“洪举艺术团”。然而,经验不足、准备不足、投入不足、演艺人员不足……很快,艺术团的乐声舞影随风消散,满怀希望与豪情顷刻间化为泡影,梦想与现实再一次拉大距离。

是放弃?是再来?数夜难眠,辗转反侧,终于煎熬出董洪举的抉择:“人生在世,总要为梦想执着一次!”2011年春节前后,在儿女支持下,董洪举重整旗鼓。赴南京、进郑州、去武汉,开眼界、访名师、学经验;培养与聘请一批固定演艺人员,建立演艺人员档案,与周边县乡演艺团体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带专业人员置身民众,挖掘编排出一批乡土气息浓郁的出彩节目;贷款30万元购置6辆演艺车和服装道具、灯光音响等设备。2012年3月16日,“金贡仓文化传媒有限公司”正式挂牌。至今仅一年半时间,该公司参加市、县各类公益义演60场次,自办街道、村户演出近500场次,成为周边地区一支颇具影响力的群众性文艺团队。人民网、大河网、《信阳日报》、《信阳晚报》、市县电视台等媒体相继对该团情况作了报道。

“这是舞台,这是观众席,这是……”一张带着折痕的规划图平铺桌上,董洪举如数家珍。“下一步,我要着手建淮滨县第一个农民文化大院,不求靠这个挣钱,只希望以文养文,能摸索出一条丰富乡村文化生活的路子,走这条路艰辛道不尽,但再难也会走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