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述人:河南华姿雪羽绒制品有限公司生产部经理 付文见

本报记者 方慧玲 张方志 潘伯栋 整理

2013年是我命运发生转折的一年。9月份,我告别了打工22年的广州,回到家乡就业。从马年春节开始,我再也不用忍受大年初二就离家的痛苦了。

我今年44岁,1991年便到广州打工,辗转了数家企业,一直从事服装生产、贸易行业。从学徒到师傅,从生产一线工人到管理阶层,从做服装内销到做服装出口,我对服装业的各个环节业务驾轻就熟。虽然在外收入可观,但家里总让俺放心不下。老母亲今年76岁了,越来越需要有人照顾;闺女省心,在上大学;但儿子调皮,不服管教,我一直怕他荒废了学业。还有一点,总让我心里过不去,那就是过年了。因为我搞的是生产管理,大年初二就得往广州公司赶,别说走亲访友了,连家里椅子就坐不热,和一家老小的话也没说完,就不得不走了。相见时难别更难,一家人心里那个难受劲呀,别提了!

转机出现在2013年暑假,因为儿子下学期就要上初三了,我特地请假回来了一趟。这一趟,改变了我的人生轨迹。早听说家乡在建产业集聚区,3年前入驻了一家依托华英鸭资源做羽绒服装的企业,就是河南华姿雪羽绒制品公司,离我家只有500多米。一天下午,我特意去那儿看了看。巧的是,公司正在招生产管理人员。看到这家企业有自主品牌,设备、技术、工艺和广州的也差不了多少,我就动了心想留下。试用了20天,我就转正了,年薪10万元。虽然一年比在广州少挣四五万元,但能照顾家庭,我还是很满意的。回来后才发现,公司200多名工人中,本地人占了绝大多数,其中有120多人都是在外打工返乡的熟练工。

中央前不久召开的经济工作会要求,不断提高对外开放水平。这让我看到了希望,条件成熟了,我将发挥做服装外贸经验丰富的优势,积极拓展出口业务,帮助家乡的企业做大做强。我对公司前景十分看好,准备动员一些在外地的老乡回家创业,为家乡发展尽一些力。